第1138頁(第1/2 頁)
李茂作色丟了茶碗,陰下臉來。諸子多顫慄變色,只有李銘、李遵二人尚能自持。
守在殿外的殿中監少監蔡文才見事情要弄僵,連忙入內稟報有緊急軍報需要處置,李茂這才離開,總算化解了這一場尷尬。
回宮途中,見李茂依舊悶悶不樂,蔡文才勸道:&ldo;記得陛下曾說過,課堂之上,學術討論,言者無罪。諸王年幼,理解有偏差也是有的,陛下不勞為此生悶氣。&rdo;
李茂道:&ldo;你懂什麼,十來歲的毛孩子懂得什麼婚姻大事,這必是有人在背後唆使他。古天子有九夫人,我這九夫人是歷史上遺留下來的,是沒辦法的,所以定了這個數,永為定製,不得超越。九個人還有什麼不夠的,人的精力有多少,都花在女人身上了,就是亡國之君,若不花在女人身上,又弄那麼多人放在宮裡作甚?皇帝煩死,臣民餓殺,這是一個好皇帝該做的事嗎?&rdo;
蔡文才道:&ldo;陛下一片聖心,為的是千秋萬代打算。只是積習太深,旁人還一時轉不過彎來,尚須慢慢消化。&rdo;
李茂道:&ldo;你消化了沒有,我聽說你除了靜秋,還有六個妾侍。&rdo;
蔡文才之妻陳靜秋是河東世家女子,溫婉賢淑,李茂見過,對其印象很好,向來是直呼其名。蔡文才大驚,連忙辯解道:&ldo;我那六個也是,也是歷史遺留下來的。&rdo;
李茂笑起來,問道:&ldo;你緊張什麼,朕只是隨口問問。你說的不錯,積習太深,只能慢慢來,彎子轉的太快,容易翻車,所以朕只定後宮和諸子的家眷,士大夫的事留給士大夫自己去悟,上行下效,相信他們總有明白的那一天。&rdo;
說話時已經回到了太極宮,燕仿唐制,也設三省六部,但不同是中書、門下、尚書都省合併組成政事堂,輔助皇帝直管六部九卿及天下道州縣。
政事堂設在太極宮內,佔用原中書省、門下省的房舍。官員只用三分之一弱,其餘三分之二強,只為虛銜帶職,並不進省管事。
三省長官、副長官皆為宰相,但只有帶平章事銜才能入堂理政,前唐開元年間以後,宰相常用卑官充任,五品御史中丞、四品侍郎帶平章事銜即可入相。這樣做可以在更大的範圍內選用人才,也可削弱宰相權威,方便皇帝駕馭。
新朝沿用舊制,規定六部長官、副長官、九卿、御史中丞、地方道的首長(此觀察使為職官,正三品)和州刺史皆可以拜相,拜相時品階低於三品的,升為三品。宰相地位的提升並不意味著手中權勢加重,政事堂輔理天下,要點在一個&ldo;輔&rdo;字上,政事堂只有對事務的建議權,所有事務的最後定奪只在皇帝一人之手。
自然,鑑於天下事多,皇帝不可能事事都去深入琢磨,絕大多數情況下,只能在政事堂所做建議上硃批畫可。政事堂的權勢之重由此可見一斑。此外,皇帝的所有詔令必須得到政事堂的副署方為有效。政事堂不願副署的詔令,即為無效詔令,承受方可以拒絕執行。
鑑於政事堂權勢如此之大,皇帝不可能不予以防範,主要措施,第一政事堂由多名宰相組成,各宰相地位一律平等,各管一攤,互不統屬,按季節輪流擔任召集人,協調步驟。四人很難一條心,抱團對抗皇帝的危險大大降低。此外宰相人選由皇帝酌定,三年一輪換,到期解職,不得連任。
政事堂無權指揮軍隊,兵部主管軍備、軍糧、軍官、兵員及國防規劃,卻無權指揮軍隊,設參謀廳為最高軍令機關,設護軍院為最高軍紀糾察機關,設軍法司獨立承擔軍事審判,設五軍兵馬使府獨立負責軍兵種的建設,設高等講武堂為最高軍事學校,培養高階軍事人才。以上廳、院、司、府、堂直接對皇帝負責,政事堂無權置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