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孩子容易,做稱職的父母很難》(四)(第1/8 頁)
話題37:永遠做孩子的知心朋友
不管孩子有多麼幼小,他(她)也有其做人的尊嚴,在家庭裡邊也享有與父母親絕對平等的權利。因此,做父母的切忌不可以無原則地擺出一副家長的架子,盛氣凌人地以我國舊式家長制的作風對待孩子。要知道,過分的膩愛和不講原則的家長制作風都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那麼,父母與孩子之間保持一種什麼樣的關係才最好呢?我認為這其實再簡單不過了,那就是:先做孩子的好朋友,再做孩子的好父母!
一般來講,幼小的孩子更願意和媽媽待在一起,接受媽媽的愛撫,聽媽媽說話,教自己說童謠唱兒歌……;而稍微長大一點兒以後,他會更喜歡讓爸爸陪自己玩,與爸爸一起嘗試一些帶有刺激性的遊戲和活動,這些都是非常正常的。但不管在孩子的任何一個成長階段,都必須確保他們願意隨時與父母親交流自己的思想感受和對於所有新生事物的看法。而要想讓自己的孩子做到這一點,就必須與他們始終保持一種非常良好和諧的朋友關係!
下面就談一談與自己不斷成長中的孩子培養和保持良好和諧的朋友關係的一些技巧:
第一,父母親必須學會並講究與孩子說話的方式。對於幼小的孩子來說,他們的心靈既敏感又脆弱,爸爸和媽媽如何對待孩子,將決定著孩子將來會成為什麼樣的人。一個人的情商、智商和修養固然與先天條件、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有關,但有非常重要的一點卻經常被眾多的家長們忽略掉了,那就是在孩子漫長的成長過程中,父母親在日常生活中跟他們說話的語氣和態度也極大地影響,甚至左右著孩子將來成人之後的情商、智商和修養。
如前所述,孩子在家庭裡邊是一個具有平等權利的人,有他們自己做人的尊嚴,父母親不可以,也沒有權利按照自己的思維邏輯對他們任意地凌厲氣使;尤其在自己心情不好的時候,不可以將孩子作為出氣筒。此外,對於不同成長階段的孩子來說,他(她)理解和分析問題的能力是很不相同的,所以家庭內部成員之間的交流方式也應該根據具體情況有所改變。
做父母的在與自己的孩子說話時,一定要講究所採取的態度和說話的方式。父母親所採取的態度和與孩子說話的方式不同,其效果將會大不一樣。概括來講,父母親在與孩子交流時,要使用信任,而不是挖苦的語氣;要使用尊重,而不是強制的語氣;要使用商量,而不是命令的語氣;要使用讚賞,而不是冷淡的語氣;要使用鼓勵,而不是責備的語氣,等等。以下列舉的幾個例子就足以說明父母親不同的態度和說話方式對孩子所產生的截然不同的效果:
舉例1:要使用信任,而不是挖苦的語氣
孩子總是希望得到父母親信任的,所以,對孩子說話時要表現出充分的信任。比如:孩子想學習打乒乓球,你如果用信任的語氣說:“我相信你只要認真努力地學,就一定能學會、打好!”
這無形中就給了孩子一份自信,讓他明白只要堅持就能獲得成功的道理;但如果你用的是挖苦的語氣:“就你這三分鐘的熱乎勁兒還想學習打乒乓球!”
則會給孩子的自尊心帶來傷害,令他對自己的能力產生不自信的心態。
又比如:當孩子看到小朋友在溜旱冰,就羨慕地對媽媽說:“媽媽,我也想學。”
如果你用信任的語氣說:“好,媽媽明天就給你買旱冰鞋,只要你努力,就一定能學會!”
孩子就會滿懷自信地說:“我一定會溜得像那些小朋友一樣好!”
但如果你不信任地挖苦孩子說:“算了吧,你這麼笨還能學會溜旱冰!”
或者說:“甭學那,摔壞了不得了!”
其結果如何可想而知,恐怕你的孩子一輩子也不會再想著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