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搖光鎮(第3/4 頁)
楊元慶拎著書包便往學院方向走。
………
搖光鎮百里鄉,方圓十來裡,管轄十來個村莊,母子二人所在的村莊叫前蔡村,村裡有兩大姓,一是蔡姓,二是裴姓。
從村莊的名字就能看出,這個村的百姓大多以姓蔡,村裡大小事務都是由姓蔡的人說得算。
出了前蔡村沿官道向東走七里路,便到了搖光鎮,這是嶺南縣的三大鎮之一,鎮上人口三百多戶。
搖光鎮有一條官府開闢出來的橫向縣道,和從城外貫穿整個搖光鎮的官道行成一個十字交叉,也就是鎮中心。
從鎮中心不管通往東西南北城門的距離都很短,拿一包花生在手中剝,沒吃完都能走上兩個來回。
當然,以楊元慶的家境,拿包花生米來驗證下這東西南北街道到底有多短是不可能實現的事。
官道與縣道的中心點是整個搖光鎮最熱鬧的一處地方,數十家店鋪開在平坦的官道兩側,藥堂、錢莊、酒樓、客棧、綢緞鋪……等等,琳琅滿目目不暇接。
甚至還有家叫“立春院”的酒樓,每天樓下兩米來寬的大門前總站著一些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妖嬈女人,擺著個蘭花指,掐著嗓子叫著:“客官進來看看麼,我們這有好酒好菜好姑娘。”
這妖嬈嫵媚的聲音,總會惹來鎮上一些良民指指點點和地痞無賴翹首窺望。
那和立春院大門差不多寬闊的官道,每天都有一些從鄉下過來的小商小販,他們挑著自家種的蔬菜水果在官道兩側叫賣。
裴氏就是這些商販大軍中的一員,早上爭分奪秒的趕來搶十字口的位置。
這裡有商販們叫賣最好的攤位,裴氏每天不把擔子裡的東西賣完也絕不回家。
此刻,十字口處,吆喝聲、討價聲、還價聲、謾罵聲、爭執聲、聲聲不絕,此起彼伏,疊疊不休。加上官道上車來人往,熱鬧非凡。
楊元慶身上有來自後世的靈魂,那靈魂雖然被烙上後世大城市的印記,但歸根到底也是個從農村出去的孩子,再見這繚亂的街道,有股說不來的親近感,彷彿回到了曾經的家鄉,跟眼下這情景差不多,只是物不是人也非。
“慶兒!”
耳邊傳來熟悉叫喚聲,楊元慶停了下來,朝聲音傳來的方向看去,只見裴氏和舅娘坐在一家酒樓跟當鋪之間的空地朝自己招手。
雖分開不久,再見時,他心中沒來由的泛起一股炙熱的親近感,連忙迎了上去,由心的喚了聲:“孃親!”
剛還不確定是否是楊元慶的裴氏,一見真是自己兒子從鄉下走到鎮上,覺得很不可思議。
未生病之前,楊元慶到鎮上都是由裴氏陪同,此時在鎮上相遇,裴氏十分驚訝,不由的問道:“慶兒,你怎麼來了?”
她上下打量一番,見楊元慶肩上揹著上學才會背的布包,裴氏再問道:“揹著書包是要去書院?”
邊上的舅娘看著母慈子孝的二人,不由的想到她那兩個兒子跟這外甥的處事風格,前者是一見到自己便假裝看不見,躲閃不及。
舅娘有些羨慕,又帶著點小妒忌,翻了下眼珠子,打趣道:“這還用說嘛,肯定是去上學。小慶生完病跟變了個人似的,比以前懂事多了。”
這一說讓裴氏聽了好不開心,笑道:“我們家慶兒向來就乖巧,跟生病沒關係。”
“是是是,你說的沒錯。”舅娘訕訕笑道。
跟裴氏一同進城賣菜的舅娘,楊元慶第一次見到,只見她和母親一樣,頭上裹著塊青巾,布衣釵裙,沒有一絲裝飾。
雖然她倆穿著差不多,但舅孃的身子不像母親那般消瘦,衣著看上去要比母親得體很多。
楊元慶點了點頭,對著二人說道:“孃親,書上一些段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