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頁(第1/2 頁)
包令激動得一時沒明白過來辛普森的意思,辛普森則微笑道:「在克里米亞我們是朋友,是盟友,在這裡依然還是!我們不能在強盜闖入朋友花園的時候還袖手旁觀。」
這下包令終於明白了,原來法國人也是要從大清國身上開銷克里米亞的軍費了!加上之前俄國人包那維列夫的暗示,包令的心終於穩了下來,他不在是孤軍奮戰了。
躲在自己家裡等著英國人上門的林海疆竟然沒等到包令或者其代表的到來?林海疆心裡竟然有了一絲忐忑?
作為一個所謂的穿越者,他最大的優勢就是掌握熟知的歷史,而他自己卻同時也在不斷的破壞他最大的優勢,現在這項優勢正在逐漸減弱,英法在克里米亞戰爭之中發動對清國的戰爭可以非常簡單的理解為尋找一個軍費支出買單者。
而南京條約在1854年已經期滿,英國人等於失去了一大塊來自東方的固定收入,所以歷史上英國人因為亞羅號事件製造了第二次鴉片戰爭的藉口,不過亞羅號已經被林海疆提前解決了。
林海疆萬萬沒想到的是英國人竟然蠻橫的對兩廣督司衙門的巡檢船開火,看來想要避免同英法交戰是根本不可能的,這些個處心積慮的狗強盜已經磨快了刀,就等著隨便找爛藉口就動手了。
林海疆之前刻意的查閱了一下檔存,從1840年到1855年間,廣西至少發生了二十幾次教案,法國神甫死傷早就不是什麼新鮮事了,所以法國人的加入也是定局之事,現在林海疆所關心的則是該死的法國人到底準備什麼時候加入戰圈?
現在是1856年的10月7日,歷史上10月23日,英軍開始行動,三天之內,連佔虎門口內各炮臺。27日,英艦炮轟廣州城。29日,英軍攻入城內,搶掠廣州督署後退出。12月,洋行夷館被毀,盡成灰燼。一艘自廣州開往香港的英國郵船遭劫。1857年1月,英軍焚燒洋行附近民宅數千家,後因兵力不足,為等待援軍而退出珠江內河。
可以說這是一場被英法聯軍掌握了主動權和頻率的戰鬥,如同牛皮糖般的戰事竟然拖延了三年之久?清政府竟然沒有集中優勢部隊對分批而來的英法聯軍分而殲之?讓敵人十分悠然集結起了一支規模尚可的遠徵軍。
從英國本土調派艦隊、從最近的克里米亞調集陸軍,法國則從越南調派艦隊和陸軍,或者也從克里米亞抽調陸軍,但是無論如何英法都不可能以傾國之力在遠東對清國發動一場曠日持久的大戰,如果這樣的戰爭爆發,那麼最先倒下去的恐怕就不是大清而是日不落帝國和法蘭西第三共和國了。
英法的根本在歐洲,英國人的利益根本在北非和印度,而法國人同樣也是在北非和印度支那,即便是同夥的強盜之間,英法也在臺上臺下相互競爭。
林海疆相信,只要他能夠打垮英法三波遠徵軍,那麼英法就必須要坐在談判桌前同自己展開談判了,雖然這樣等於救了腐朽沒落的清王朝,但是作為一名中國人,林海疆斷然不會眼睜睜的看著英法聯軍去火燒圓明園,哪怕為此讓大清在苟延殘喘幾年,那種代表著中華民族文化大成,聚集了無數奇珍異寶的皇家園林應該屬於整個民族,而不是那個王朝和政權,更不允許外國侵略者掠奪。
林海疆不想自己的子孫在過幾百年用天價購回那些本來就屬於他們的東西,更不想後世華人要去別的國家博物館看自己祖先的精湛技藝。
林海疆深深的吸了口氣,他現在手中的家底相對英法這樣的大國來說還是薄得很,但是為了民族和未來的國家,他不惜拼死一搏,人又能活多少年?委委屈屈的一輩子?還是意氣風發壯懷激烈的一剎那?恐怕在面臨這個問題的時候很多人很難選擇,在民族陷入萬劫不復的時候,安逸是一種罪過!
不改變歷史?尊重歷史原本的軌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