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頁(第2/2 頁)
的北方各州,所以理所當然的美國內戰成為世界各國過時武器的大賣場,所以在大部分美國內戰的電影中,到了1863年,南北各州使用的主要步槍依然是前裝線膛禭發槍。
最後唯一效能各方面指標佔據優勢,能夠讓林海疆暫時滿意的就只有亨利壓杆後裝金屬彈殼來復槍。
歷史上交戰各方在克里米亞戰爭後期開始列裝了部分後裝金屬彈殼撞針式步槍,但是依然無法有效的阻止對方的騎兵集中突擊,如果單純的依靠步兵用「段式」射擊在特定狹窄的空間,利用山地高坡阻擋數量相當於己方半數的騎兵還是可能的。
如果在平原上,最少需要二倍於騎兵的兵力和相當的炮兵才能夠辦到,但是這些僅僅都是理論方面的資料,直到真正意義上接近近代機槍的手搖加特林機槍的出現,騎兵的作用才銳減,直至退出主要作戰用途部隊序列。
但是在林海疆的記憶中,凡是涉及到了英法聯軍第二次鴉片戰爭的電影或是電視劇,裡面的英法聯軍無不是胸前交叉兩條白色胸帶?手持前膛禭發槍?林海疆知道英法聯軍胸前的白色胸帶的實際用途是子彈袋,在作戰時上面共計前後別有52發擊髮式金屬子彈?帶著金屬式子彈袋卻又為何使用前裝禭發槍又不帶藥筒那?
而且,林海疆不認為僅僅依靠前裝禭發槍的英法聯軍能夠抵擋得住僧格林沁的二萬鐵騎?這顯然可能性不大,唯一可以解釋的就是英法聯軍的部隊在克里米亞戰爭之後全部換裝了後裝金屬彈殼撞針式來復槍,只有憑藉著高射速的來復槍的段式齊射,才有可能阻擋大清王朝最後一支驍勇善戰的蒙古騎兵部隊置之死地的反撲。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