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章 下水儀式(第2/3 頁)
下,航海是個艱苦且又危險的職業,海員遇難事件甚頻。每當海難時,船上尚活著的人便只能將要說的話寫在紙上,裝入酒瓶,封口後拋向大海任其漂流,希望能被其他船隻或岸上的人發現。所以每當海上起了風暴或航船逾時未歸之際,海員的家屬們便集結於岸邊,祈禱、期盼親人能平安地回家。然而人們往往在絕望中僅能偶爾見到令人心碎的漂流瓶。
新船通常都要享受隆重的下水儀式。追根溯源,這種儀式應該起源於古代人們對海洋的畏懼。於是為了祈求平安,新船下水有個必要的儀式叫做“擲瓶禮”,將香檳酒瓶敲碎,讓香檳酒的醇香佈滿船頭,驅邪消災。所以香檳酒瓶在船頭摔得越碎越好,預示這艘新輪船將“歲歲平安”。
“教母”起源於中世紀。“教母”的稱謂來源於基督教,新生兒出生時要受洗以及命名,他們的父母會邀請與家庭關係深厚的親友或者是有名望的社會人士參與嬰兒的受洗儀式並扶持,擔任這個角色的當仁不讓地成為教父或教母。一艘剛剛建好的新船就像一名新生兒。新船下水也必須受洗、命名,並舉行隆重的新船命名儀式,而被邀請來給新船命名的人自然就成為這艘船的教父或教母啦!
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正式記載新船命名儀式是由“教父”主持的。1418年,英國亨利五世付給班格主教五英鎊,由他命名當時最大的軍艦恩典亨利號。
1875年,撒克遜人首次邀請亞歷山德拉皇后作為教母,主持戰艦亞歷山德拉號的下水典禮。亞歷山德拉皇后用唱詩方式主持儀式,所唱的聖經段落正是針對船員的,有其特定的意義,“他們乘船下海航行,在大洋中往來經商;他們看見上主的作為,遇到他行於汪洋中的奇蹟。”
據說希臘神話裡波塞冬是海洋狂暴的來源,而海洋女神安菲特里忒則是風平浪靜之神,所以傳統上,多邀請女士為新船的教母。
有人說,教母為新船命名、砍纜、鳴笛,就像一位母親在為自己的孩子祈福一般,保佑它與所有乘坐它的人。
“擲瓶禮”習俗在西方國家盛行,也傳入了我國,到了現代就演變為具有傳統色彩的喜慶儀式了。現在船舶越造越大,造船也不在船臺上而是在船塢中。船舶的下水儀式被首航儀式替代了,但“擲瓶禮”和為船舶祈禱的讚美詞大都還是由女性來完成。
“波寒冬”號的東西合璧的下水儀式在隆重和莊嚴肅穆的氣氛中進行,d國方的船廠非常重視,請來了整個船廠的高層領導和社會名流以及市政局的官員們到場觀摩。
作為船東的沃特法船長帶領著他的一班跟他出生入死的老兄弟們此刻單獨列了一個方陣,在北大x洋凜冽的寒風中,一群髮鬚斑白的西方老人,領著一群東方的少年們,統一的服飾和站姿筆挺地列隊,讓在場的所有人為之震撼。
趙守訓提早準備好了三牲和香燭,趙守訓代表c方,帶著所有船員進行了純東方式到位下水祭祀儀式。
祭祀完,由船長沃特法攜手b市市政局剛上任的女市長:密特朗漢娜女士出場,按照西方傳統,擲瓶禮需一名尊貴的女士完成。
船長遞過來一瓶香檳,密特朗女生接過來,用力拋向煥然一新的“波寒冬”號船艏。
“砰!”的一聲,香檳琥珀色的酒液濺出,船上的彩色氣球也隨之升起。
沃特法船長與滿臉笑容的密特朗女士禮貌性地擁抱,“波寒冬”號以嶄新面貌的下水儀式宣告結束。
在船廠的接待大廳,c方準備了豐富的東西方美食和美酒正迎接這參加活動的嘉賓們。
趙守訓不會錯過這次商務交際的機會,整個d國b市的社會名流幾乎都被邀請過來了。
宴會上,大家觥籌交錯,推杯換盞,氣氛熱烈,趙守訓還特意為所有嘉賓準備了一份小手信,來自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