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1)診脈不只是摸手腕:深入瞭解中醫脈診的奧秘(第1/3 頁)
黃帝所問及的診脈方法,實際上是中國古代醫學中一項非常重要的診斷技術,也就是我們現在常說的“脈診”或“切脈”。而岐伯的回答,為我們揭示了診脈的最佳時機及其背後的醫理。
岐伯提到診脈的最佳時間是清晨。這是因為清晨時分,人體尚未開始一天的勞作,陽氣尚未被日常活動所擾動,陰氣也尚未因陽氣上升而耗散。此時,人體的氣血、陰陽都處於一個相對平衡的狀態,經脈之氣尚未充盛,經絡之氣平和均勻,氣血未受到外界因素的擾亂,因此更容易診察出有病的脈象。
脈診是中醫“四診”之一,透過觀察脈象的變化,可以瞭解人體的氣血執行狀況、臟腑功能的強弱以及病邪的性質和部位。清晨診脈,因為氣血、陰陽的相對平衡,脈象更能反映出人體的真實狀況,對於疾病的診斷和治療具有重要意義。
岐伯的回答為我們揭示了診脈的最佳時機及其背後的醫理,也體現了中醫“治未病”的思想。
我們進一步探討脈診的奧秘,帶大家瞭解一下診脈。
脈象,作為中醫診斷學中的一項重要內容,指的是脈搏的快慢、強弱、深淺等情況。其種類豐富多樣,反映了人體內部氣血執行和臟腑功能的複雜變化。以下是對脈象種類的詳細解析:
一、脈象的基本分類
除了上述基本分類外,脈象還可以進一步細分為更多種類。例如,根據脈象的寬窄、形狀等特點,可以分為浮脈,沉脈,遲脈,數脈,細脈、洪脈、濡脈等。先介紹這幾個脈象,以後在傷寒論會給大家介紹更多的脈象。
浮脈:浮脈指的是手指輕按就能感覺到脈搏的跳動,重按則感覺脈搏力量稍減但並不空泛。這種脈象如同水漂木,浮在水面之上,因此得名“浮脈”。
在中醫理論中,浮脈的出現往往與表症相關,即疾病位於體表或影響人體肌表的症狀。例如,感冒初期,邪氣侵襲人體肌表,導致肌表毛孔閉塞,氣血流通不暢,就可能出現浮脈。此時,患者可能伴隨有惡寒發熱、頭痛身痛等症狀。
沉脈:沉脈是一種具有特定特徵的脈象。當醫生用指腹輕觸患者寸口部位時,如果感覺不到明顯的脈象,而需要稍加重按才能感覺到脈搏跳動,並且搏動有力,這種脈象就被稱為沉脈。
沉脈的出現往往與裡證相關,即疾病位於身體內部,影響臟腑氣血的正常執行。在病理上,沉脈多因寒邪內侵、陽氣被遏、氣血凝滯所致,或者因為氣血兩虧、臟腑虛損、脈氣無力鼓動,導致脈象沉伏。
具體來說,沉脈可能表現為以下幾種情況:
1. 沉而有力:多為實症,如寒邪內侵導致的疼痛、積聚等。
2. 沉而無力:多為虛證,如氣血兩虧、臟腑虛損等。
3. 沉遲:多為寒證,如陽虛寒凝導致的四肢不溫、腹痛等。
遲脈:它表現為脈搏跳動緩慢,每分鐘搏動次數少於正常次數(通常為60次以下)。遲脈的出現,往往與人體內的氣血執行不暢、陽氣不足等因素有關。
在中醫理論中,遲脈通常被視為寒症的表現之一。寒邪侵入人體,導致陽氣受損,氣血流通受阻,進而使得脈搏跳動變得緩慢。除了寒證之外,遲脈還可能與氣虛、血虛、陽虛等證候相關。
值得注意的是,遲脈並不是一種獨立的疾病,而是疾病在人體表現出來的一種脈象。因此,在中醫臨床中,醫生通常會結合其他症狀和體徵,對遲脈進行綜合分析,以確定疾病的性質、病位和病情的輕重。
對於遲脈的治療,中醫通常會採用溫陽散寒、補氣養血等方法,旨在調和體內的陰陽氣血,促進氣血的流通和臟腑功能的正常運轉。當然,具體的治療方案還需要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個體化調整。
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