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頁(第1/2 頁)
經過此事之後,孫承宗逐漸倚重袁崇煥,而駁回了王在晉在八里舖修建城池的建議。後來,清史專家蕭一山先生就說:&ldo;在晉之謀,原未可厚非。惟棄地設守,終非善策,宜不為新進有為者所喜。&rdo;王在晉的建議,老成持重,考慮到國家的財力、兵力,認為如果在關外設守,萬一有變,山海關將不得不開關接納逃兵,這樣的形勢就很危險。但是,袁崇煥無疑更具一腔血氣之勇。袁崇煥常常說:&ldo;我不惜身命。&rdo;王在晉就會反駁道:&ldo;個人身家性命與國家的封疆,孰輕孰重?&rdo;看來,袁崇煥與王世晉的分歧,根本是在於兩人的價值觀不同。不過,從當時明廷與後金的軍事力量對比來說,明方棄遼河以西大片土地不守而專守山海關,無疑是示弱於人,並且放棄了在遼西角逐的機會,只會越走越被動。袁崇煥所主張的守寧遠之策,在後來相當長的時間裡由他本人付諸實施,確是收有七八年間京師不受威脅之效。這也證明瞭袁崇煥的建議有切實可行的地方。
當然,袁崇煥的個人性格對他和旁人之間的分歧來說,是有弊無利。作為監軍的袁崇煥,在執法上非常嚴厲。有一次,袁崇煥核實軍隊人數,發現有虛報的情況,立即處死了一個校官。這事引起孫承宗大怒,孫承宗說:&ldo;監軍難道有權力擅殺嗎?&rdo;袁崇煥向孫承宗頓首謝罪,才算了結此事。從這件事上可以看出袁崇煥的性格中自負的一面。隨著袁崇煥所承擔的責任和權力越來越大,這種自負的性格會可能膨脹成為自大和專擅。後來,袁崇煥擅殺毛文龍,似乎也是某種必然。
------------
孤城抗強敵(1)
------------
袁崇煥的關外軍事生涯如此順利,與孫承宗的大力支援密切相關。孫承宗字稚繩,高陽(今河北高陽)人。他年輕時,與袁崇煥一樣喜歡與老兵老將探討邊關形勢,也熟知邊事。他是明代後期最有軍事才能和政治才能的大臣之一,曾在天啟年間和崇禎年間兩次以大學士身份督師關外,都取得了一些成果。蕭一山先生說他才略不亞於熊廷弼,但器量卻超過了後者。天啟二年到五年(1622‐1625),孫承宗第一次以大學士身份督師,使關外防務得到大規模的拓展。在他的佈置下,明朝修復城堡數十座,練兵十一萬,裁汰冗軍一萬七千人,造甲冑,修器械,開屯田,使明廷的統治在遼東地區得到部分恢復。同一時段裡,努爾哈赤建立的後金一意建都瀋陽,面對由孫承宗組織起來的無懈可擊的防務,不敢輕舉妄動。因此,近四年間雙方沒有發生戰事。然而,天啟五年孫承宗被高第取代,引發了盡撤關外諸城之舉,這使得袁崇煥不得不孤城抗敵,而退敵之功也成就了袁崇煥在天啟末年節制關內、關外軍事的威權。
一、寧遠佈防。這一階段的袁崇煥,專注於寧遠城的防守部署。天啟三年(1623)九月,孫承宗決定派兵守寧遠,命袁崇煥、滿桂同往鎮守。袁崇煥到寧遠的第一件事情,便是築城。此前,孫承宗曾經派祖大壽去築城。祖大壽憑個人的直覺,認為朝廷不會長期駐守寧遠,所以城建了十分之一就停下了。袁崇煥到寧遠之後,定下城牆的規制:高三丈二尺,寬三丈,上二丈四尺,城牆上的防護矮牆高六尺。他命令祖大壽、高見、賀謙分督修城的任務。
天啟四年,寧遠城修建完畢,&ldo;遂為關外重鎮&rdo;。袁崇煥與滿桂的合作,最初還算是比較相得。滿桂是一員良將,而袁崇煥勤於職事,誓與此城共存亡,又&ldo;善撫將士&rdo;,二人的通力合作,使得將士們也樂意效命。因此,大環境的相對寧靜,以及寧遠城防務的嚴密,使天啟年間的寧遠城不但成為關外的重鎮,而且是關外一個重要的貿易集散地、移民定居點。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