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頁(第1/2 頁)
早期的紅陶在燒造時溫度只有很低的幾百度,所以強度很低,但透水性很高,於是人們從先用新的原料,並改進了燒陶的方式,發明瞭窯爐。於是就產生的另外的陶器種類,黑陶和灰陶。像龍山文化,就有大量的黑陶,它因為先發現於山東龍山鎮而命名。在所有文化遺蹟後期,都開始出現灰陶,它是因為燒造溫度超過了一千度,把早期夾生的胎完全燒結,所以讓整體發灰,是陶器的最終胎體結構。
但陶器終究是陶器,高透水性是它的特點,因為它的胎土是粘土。窯爐雖然能提供更高溫度,但是粘土在更高的溫度下會燒化坍陷,所有的陶胚都會報廢。於是人們就要尋找更能耐高溫的材料和方法來製作容器,於是人們發現了瓷土。瓷土在燒陶時人們就發現了,相同的溫度下,瓷土做成的器物比粘土更緻密。在高溫窯爐的使用時,人們又發現,由於溫度過高,爐的表面會出現一種像出汗一樣的結晶,而且這種現象產生的物質幾乎是不透水的,於是人們就研究這種物質的成份,進而發明瞭另一種重要的東西‐‐釉。
高溫窯爐 釉 與瓷土的發現和使用,就為瓷器的出現,奠定了基礎。
瓷器應該感謝陶器
瓷器雖然很快就出現,但陶器並沒有因此退出歷史,而是和瓷器一起並存,在中國歷史上同時發展,一直到今天。
剛開始的瓷器並不是一次就成熟了,在瓷器到漢代以前,人們的最重要容量都還是陶器,畢竟優良的瓷土不是哪裡都有,但是粘土倒遍地都是,陶器原料的來源更豐富。瓷器在早期還是貴族使用的東西,一般人還是主要使用陶器,雖然那時的瓷器用今天的眼光來看,根本我們就看不上,但那時已經很難得了,一般人還真的就用不上呢!
當人類社會進入國家管理時期時,陶器的燒造技術已經完全成熟,人們可以隨心所欲的製作各可種陶器。因為很多容量要裝水的使用,所以人們就想辦法讓陶器儘量的不滲水。剛開始是提高溫度,完全把粘土容器燒結,就成了我們所說的印紋灰硬陶,它相對與紅陶來說是滲水低一些,但還不是完全的不透水。於是人們想到了發現的釉,但當時的釉料凝結溫度比粘土還高,於是人們就又想辦法降低釉的使用溫度,比方說加入低熔點的鉛,於是就作成了低溫釉,這樣一來,就徹底的解決了陶器的透水問題,更因為陶器的低成本,所以四千年時間幾乎都是中國人使用的最多的容器,直到陶瓷完全成熟,生活在社會低層的人們還是在使用陶器。
典型的陶器文物我們說三種有代表性的東西,秦磚漢瓦, 陶俑, 唐三彩
秦磚漢瓦,我們一聽就知道是蓋房子的東西。
最早蓋房子用的東西倒不是磚,叫做胚。就是用粘土與稻草或麥草杆按一定的比例混合,在用榔頭反覆的捶打,這有點像什麼呢?我們現在如有機會去參加美食節,就能看到一種好像是韓國那個什麼糕,一個人拿一個榔頭在狂打一團糯米,就是那個樣子。打好後的泥土再用模子做成一個個方磚,放在太陽下爆曬,幹了之後,就可以拿去蓋房子了。更簡單點,立起兩個夾牆板,在板的中間裝上泥料,夯實後晾乾就行,很多古城牆就是這樣夯成的。
但就樣的房子有個問題,怕水,畢竟是土質嘛,這種房子一般情況下最多十五年就自動成危樓,隨時都會坍塌。於是人們想到陶器不怕水,只是因為它是經過火燒過的原因,於是就把這樣的做好的胚多一道工序,燒!燒完後的胚,名字就叫做磚。
秦磚出名倒不是因為只有秦代有磚,也不是說只要是秦代的磚就都有價值。是因為秦代的宮殿遺址上發現的眾多磚都雕刻有精美的圖案,寫有漂亮的文字,都是一件件精美的藝術品。這種磚都很大,有些重達上百公斤。磚與畫或雕刻渾然一體,歷代都是收藏人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