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4/5 頁)
聯合會教堂,習慣於思考的奧巴馬開始懷疑母親對他的影響。在這裡,他發現黑人宗教傳統與他自由主義思想產生了某種福至心靈的契合。
同時,奧巴馬意識到,擁有信仰並不意味著沒有懷疑,也不意味著放棄塵世,所有基督徒都可以體驗別人感受到的貪婪、怨恨、淫念以及憤怒。因此,信奉宗教並不需要停止奧巴馬的批判性思考,也無需停止他與不公平進行鬥爭,反而能夠加深他在鬥爭過程中對貧苦的理解,對生命意義的關注以及對對手的寬容。
他加入了三一聯合基督教會。
在離開芝加哥之前,他參加了賴特牧師的一個佈道會。佈道會號召人們拿出勇氣對付絕望情緒,他永遠記得,這場佈道會的題目就叫“無畏的希望”。
奧巴馬說,芝加哥的工作使、幫助他成為了一個真正的男人。
肯亞尋根
“當眼淚終於流光,一種寧靜從我心中劃過,輪迴終於完成。”
1982年父親去世時,奧巴馬沒有去肯亞參加葬禮。但是五年以後,奧巴馬終於回到家鄉,他為老巴拉克舉行了一個安葬儀式。
奧巴馬第一次的肯亞之旅遠比他預想的要糟糕。一點沒有“白雲飄飄、普天同慶”的感覺。
在克羅格村,他第一次見到了自己的繼祖母,還有他小時候吹噓的拿著“燃燒的長矛”的部族親人。在肯亞,他終於明白什麼叫“根”的感覺。
十九年以後,2006年,奧巴馬當選國會參議員後帶著家眷再次訪問肯亞。全體盧奧族人出村歡迎,稱他為“我們的兄弟和兒子”。他童年向小朋友們吹噓王子般的待遇真的“實現”了。
這一次,他終於感覺到了什麼叫“普天同慶”,也終於領略到了在印尼所感覺到的身為美國人的自豪感。
但是,有一種困擾始終在撕裂著他對“根”的情感。在肯亞,個人權利完全取決於軍隊統帥和腐敗官僚,他們的命運不在自己的手裡,如果不行賄就別想找到工作,反對政府就要被關進牢房。而家族紐帶關係更讓人窒息,親朋好友不斷跑來向他們求助。
他們最後近乎是逃離肯亞。他們感受不到自由,真正體驗到了自由和《權利法案》對於一個美國人的意義。
對印尼和肯亞的觀察,奠定了奧巴馬日後的外交思想。
哈佛曆史:《哈佛法律評論》第一位黑人主編
1988年,奧巴馬沿著父親追逐夢想的軌跡,來到了“先有哈佛後有美利堅”的哈佛大學。
哈佛大學以研究生教育和科學研究聞名世界,其法學院更是位居美國前三名。在哈佛大學法學院三年的學習研究期間,奧巴馬屬於偏向中立的自由派。他善於傾聽別人意見,發現觀點的共同之處,並且發表多篇具有影響力的論文。
1990年,《哈佛法律評論》主編空缺。奧巴馬參加了競選併成為《哈佛法律評論》創刊104年以來首位黑人擔任主編。
那一年,奧巴馬第一次出現在了各大媒體的報道中,他的事蹟登上了《紐約時報》。十八年後,《紐約時報》發表社論,支援奧巴馬當選美國第44任總統。
1991年,奧巴馬法律博士畢業,獲得“極優等拉丁文學位榮譽”稱號。
愛妻米歇爾
在哈佛讀書期間,為了支付高昂的學費,他不得不來到芝加哥一家叫做西德利·奧斯丁的律師事務所打暑期工。他的頂頭上司就是米歇爾。米歇爾比奧巴馬小三歲,身高一米八,相貌姣好,體形勻稱。她生長在芝加哥南區,先是在普林斯頓大學唸書,後考上哈佛法學院,畢業後來到這家律師事務所工作。這年暑期,上司安排米歇爾指導奧巴馬,米歇爾迷人的氣質和談吐深深地吸引了奧巴馬。
199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