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興辦學校(第1/2 頁)
重光元年的秋天非常美麗,安民軍獲得了真正的發展機遇,從外部講,清廷並沒有能夠籌備出可以征伐四川的軍事力量,孫可望的安漢軍已經攻入了雲南;從內部而言,糧食危機已經完全結束,李定國已經有一定的財力和精力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巨頭會議上,許多人都提出了繼續東征或者北伐的提議。
不過,小艾認為應該首先興辦學校,培養工匠,李定國不認為把他送到四百多年前是為了去追砍多爾袞或者阿濟格的,很贊成小艾的意見。他堅決否定了這樣窮兵黷武追砍清軍的計劃,提出了發展教育,伺機攻取大小涼山,拓展戰略空間的計劃,這一計劃倒是得到了樊一蘅、譙山等人的支援,得以實施。巨頭裡,其實只有樊一蘅和譙山才明白髮展教育,強化內功的意義,而李定國的想法,首先要整合內部各路降軍,將他們完整的納入安民軍體系。其次吸引各地人口到四川來定居,增加安民軍的人力資源。同時利用金沙江豐富的煤鐵資源,進一步地發展工業體系,與清軍在技術上拉開差距,才能確保自己立於不敗之地。
一是識字學校。李定國把識字放在了首要位置,在封建時代,領著一群文盲統一世界是可能的,但這個時間點,理性的曙光已經開始照進人類文明,識字是一件必須抓緊的事情,原因在簡單不過,識字是幹任何事情的基礎,工業、農業、商業、當兵,不管從事什麼職業,只要識字,就會快得多,有些事情,不識字根本沒法辦。安民軍政府規定:每個人口超過千人的鄉或者村都必須辦識字學校,人數不夠的,到鄰近學校上學,凡25歲以下不識字的男青年(任務太緊急,先讓男的識字)都必須進入識字學校學習,每天上課半天,教授小艾篩選的常用漢字500個,比如東南西北、吃喝拉撒、同時教授數字和簡單的四則運算,經考試合格才能夠畢業。軍隊同時開辦識字學校,教授一些作戰經常用的漢字和數學知識。識字學校畢業的人員才能參軍、考學、考官、分地。這年事情李定國抓得特別緊,永曆三年春節前,已有二十萬人從識字學校畢業。
二是在重慶興辦了魯班工匠學校,由宋應星任校長,由小艾搜尋了後世的工匠教材,聘請各地的匠人名師來授課,主要是為工廠培養技術工人,比如礦工、車工、鉗工、磨工、刨工、鑄造工、木工、篾工、鍋爐工、石工和磚瓦工等,教授各個工種的主要技術,特別是用機床加工製造鐵棒、齒輪、圓管、傢俱、兵器等主要器物的技術,同時提供工廠實習的機會,也上一些基礎的力學課程,比如作用力與反作用力、慣性定律等以便於學生在學中幹、幹中學,學習成績優秀的,技術出眾的,安民軍政府就安排其工作,提高整個社會的技術水平。
三是在成都興辦農業幹部學院。小艾搜尋到了後世四川的農業發展情況,傳出來很多實用的技術,教學任務有好多,首先是教授怎麼種植糧食,四川地區優勢作物水稻的種植更是重中之重,比如育種,根據李定國的口述基因學說,開始選育優良作物種子,育秧也非常重要,什麼季節、溫度、溼度、光照、水位、耕作要求等,施肥防病蟲害等,收穫儲存等是重中之重的學習內容;玉米和紅薯這兩樣少病害高產量作物的推廣是學校的重要教學任務,明末這兩樣作物還沒有大量推廣,尤其是深處內陸的省份,李定國特意叮囑要做好這兩樣作物的推廣。其次是養殖畜禽,比如作為肉類養殖的豬、牛、羊等大牲畜,還有雞鴨鵝等小家禽,包括養魚、養兔子、養驢等等,各種種養殖技術,整個四川才三百多萬人,養殖的空間是很大的。再者是種植蔬菜和水果,李定國給大家講清楚了維生素的重要性,要求學校教授學員充分利用主要農作物間作、田間地頭和房前屋後開展蔬菜種植,補充全民維生素。最後就是栽種樹木,有利於改善環境,還可以作為建築材料發筆小財。農為邦本嘛,與前面學校不同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