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頁(第1/2 頁)
1936年大選的結果說明,攻擊羅斯福產生了反效果。可是攻擊並沒有因此停止,反而越來越惡毒,並且轉入地下,分散到韋斯切斯特縣、奧林奇縣、格羅斯地角、邁阿密海灘、布魯克萊恩、隆梅多,在格林威治、謝克海茨,斯科茨代爾、凱尼爾沃思、溫內特卡,在華爾街、斯臺特街、慄樹街、拉薩爾街等遊覽地、高階住宅區和工商業中心。有些攻擊,採取比較輕鬆的形式,倒也有趣。例如有的說,有個精神病學家死後上天堂,馬上被送去給上帝治病,&ldo;因為上帝害了自大狂,以為自己是羅斯福。&rdo;又有的說,&ldo;為什麼工程興辦署的工作人員很象所羅門王呢?因為他隨意挑選物件,遂即上床睡覺。&rdo;彼得&iddot;阿諾畫了一幅漫畫,畫著一群衣飾過分華麗的富豪要到&ldo;窮奢戲院&rdo;,去&ldo;喝羅斯福的倒採&rdo;,羅斯福看了,批上一個&ldo;高&rdo;字。
可是三十年代後期上層和中上層人士的俱樂部和家庭裡流傳的反羅斯福的汙言穢語,一點也不&ldo;高明&rdo;。這些人好象深知內幕,彼此相告,說什麼,當然啦,華盛頓誰也知道,&ldo;那個傢伙&rdo;從老婆埃莉諾那裡染上了淋病。(他老婆又是從一個黑人那裡染上的。)&ldo;羅斯福染上花柳病,快翹辮子了,所以埃莉諾才跑到全國各地去偷漢子。他一死,老婆就打算把美國交給俄國人,自己則到莫斯科去學那克里姆林宮秘傳的房中術。羅斯福的大兒子詹姆斯大概還要留下,他慣於推銷保險,敲老實商人的竹槓,吃得肥頭大耳。&rdo;
1950年,約翰&iddot;根室寫道:&ldo;現在人們往往忘了,當時反對羅斯福的流言蜚語反映的陰暗敵對情緒,對他造謠中傷又是多麼陰險毒辣。……人們忘了,三十年代後期那些&l;上流&r;鄉村俱樂部是一種什麼氣氛,銀行家的午餐會上有些什麼駭人聽聞的談論,以及名流貴婦在宴會上怎樣嘀嘀咕咕地惡毒詆毀。&rdo;當時有的陸軍軍官,身穿軍裝,居然拒絕為美國總統的健康乾杯。在那些鑲有紅木板璧的市內俱樂部裡,有些老頭子爭相詛咒,竟說:&ldo;羅斯福不過是另一個史達林‐‐只是比史達林更壞。&rdo;&ldo;我們現在不如住到俄國還好些。&rdo;波士頓有個書店甚至通知總統著作的發行人貝內特&iddot;塞爾夫說,羅斯福的演講集,&ldo;只有用他自己的皮做封面來裝訂,本店才能代賣。&rdo;
除此之外,有些陳詞濫調也是常常聽到的:&ldo;那個人&rdo;!&ldo;那個傢伙&rdo;打算破壞美國的生活方式;不能靠亂花錢來度過大蕭條;我們的孫子還要付出代價的;反正領救濟的有一半是外國人,少發救濟,擴編警察,鬧翻天也不怕!劉易斯有白宮後門的鑰匙。那個人的笑臉是假的,是整形外科醫生安上去的;他一輩子沒掙過一分錢,就靠他老孃的收入過活。他反正是個猶太人,祖先是荷蘭猶太種,改了姓,還不是個紐約猶太油子!(為了證實末後這段話,還編了詳盡的族譜,說羅斯福的老祖宗是什麼範&iddot;羅森菲爾德上校,其實並無其人。)
馬奎斯&iddot;蔡爾茲在《哈潑斯》月刊1936年5月號發表《他們恨羅斯福》一文,1938年9月14日又在《新共和》週刊發表《他們依然恨羅斯福》。在這兩篇引人注目的文章裡,他分析了那些仇恨總統的人。第一篇文章指出,&ldo;有個硯象,未來的社會史家如果不甚驚奇至少也難理解:美國的上流社會,為什麼有成千上萬的男男女女今天竟這麼瘋狂地仇恨羅斯福?&rdo;他補充說,&ldo;只能用仇恨這個字眼,因為這是深惡痛絕,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