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湖北省—孫姓、曾姓(第1/2 頁)
湖北省孫姓與曾姓的起源變遷與分佈
一、孫姓的起源與變遷
孫姓是中華民族的大姓之一,歷史悠久,源遠流長。關於孫姓的起源,有多種說法,但最為流傳的是源於子姓、姬姓、媯姓和姚姓等。其中,一支以商朝賢臣比干的子孫改姓孫氏為起源,這支子姓孫氏有3000多年的歷史。此外,姬姓孫氏則是周文王姬昌的後代,如衛國孫乙、齊國孫書、楚國孫叔敖等,均為姬姓孫氏之後。媯姓孫氏則是春秋時陳(田)完的五世孫田桓子無宇次子田書,因伐莒有功,齊景公封樂安(今山東廣饒縣),賜姓孫氏。姚姓孫氏則是戰國時齊宣王田闢疆之弟田嬰封於薛(今山東滕州東南),生田文,號孟嘗君,是“戰國四公子”之一。孫文的後代,以封邑為氏,姓孫。
孫姓人在歷史上分佈廣泛,但特別在山東和東北地區有較高的分佈頻率。山東作為孫姓的傳統聚居地,擁有大量孫姓人口。此外,孫姓人也因戰亂、官職調動等原因,從中原地區向南方遷移,逐漸在江南、華南、臺灣等地紮根發展。
在湖北省,孫姓人的遷入與這一地區的歷史變遷緊密相連。湖北孫氏多為樂安孫之富春孫後裔。西晉時,東吳景帝孫休長子孫(雨+單)公之9代孫名法從浙江富陽遷江西豐城同造孫家,傳至68代(從得姓始祖書公即孫武祖父算起,為孫權第45代孫)為餘慶公,餘慶公生四景:景連、景純、景運、景陽公。四景後裔從江西豐城同造孫家(也稱同造裡\/敷山)分遷之江西萬載、高安、清江(現樟樹市)、崇仁、九江、都昌、瑞昌、南昌、景德鎮、浮樑、樂平等地,其後裔又從上述分遷地再遷居湖北、湖南、安徽,也有回遷祖居地浙江富春(現富陽)。
二、曾姓的起源與變遷
曾姓也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姓氏,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夏朝時期。夏王少康封其次子曲烈於鄫地,建立鄫國,後來鄫國被莒國所滅,懷著亡國之痛的太子巫出奔到魯國,其後代用原國名“鄫”為氏,除去邑旁(阝),稱為“曾”。因此,曾姓是名副其實的四千年前是一家。
曾姓人在歷史上也經歷了多次遷徙和分佈的變化。最初,曾姓人主要生活在今山東省蘭陵縣西北一帶。先秦時期,逃至魯國的曾姓後代在魯為官,並且就此繁衍生息下來,同時向四周地區播遷,使曾姓族人遍佈于山東、河北等地。秦漢期間,曾姓人因一直以“孝”著稱,被封建統治者尊為“宗聖”。這一時期的曾姓人開始從原本活動的山東、河南一帶,遷移進入了河北、湖南、陝西、江西、廣東等省。
進入魏晉南北朝時期,由於戰亂頻仍,社會動盪不安,曾姓人也大量進入南方諸省。其中一支徙居於會稽(今浙江省紹興),還有幾支分別遷居蜀郡(治今四川省成都)、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吳郡(治今江蘇省蘇州)、河內(今河南省沁陽)、南陽(今屬河南省)、江夏(今湖北省鄂城)、襄陽(今屬湖北省)等地。
唐代以前,曾姓已經遍佈中國,名人不斷湧現,家族勢力日漸壯大,逐漸成為中國著名的大姓之一。盛唐時期,社會安定,宗族發展速度加快,擴張、播遷亦為時尚。唐末,曾姓有入遷福建者。至宋末,由於戰亂、外族入侵,曾姓又幾度遷移。元明清時期,曾姓已播遷於各地。
在湖北省,曾姓人的遷入也與這一地區的歷史變遷緊密相連。他們有的是為了躲避戰亂,有的是為了尋求更好的發展機遇,還有的是因為官職調動等原因而來。曾姓人在湖北省的分佈也較為廣泛,幾乎遍佈全省各地。在一些大城市,如武漢、襄陽等地,曾姓人的數量也相對較多。而在一些偏遠山區和農村地區,曾姓人的數量則相對較少。
三、孫姓與曾姓在湖北省的分佈特點
孫姓與曾姓在湖北省的分佈都具有一定的特點。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