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第3/4 頁)
中的一甲第三名進士。當時的規定是這樣的:一甲第一名狀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叫探花。這位探花當時才26歲。
1893年(清光緒十九年)時任湖廣總督的張之洞建成了我國第一個使用機器生產的大型鋼鐵廠——漢陽鐵廠。
在湖b,張之洞至今還頗有名聲,不僅人們在餘茶飯後常常議論到這位“張文襄公”的遺蹟軼事,而且現在的武h市還有一條相當繁華的大街。就叫做“張之洞路”。但是,這位早年進仕及第。後來又成為“大學士”的大知識分子。在創辦漢陽鐵廠的過程中,卻出足了洋相。
第一個洋相是:從國外買回來的裝置根本不適合使用當地的原材料,可惜好礦煉不出可用的鋼鐵。
要辦廠,首先要引進裝置,這當然是對的,關鍵是引進什麼裝置。這點。張之洞全然不懂,又妄自尊大,聽不進別人的意見。漢陽的裝置是從英國進口的。當時,張之洞給我國駐英國公使打了一個電報。要他向英國訂購全套裝置。而英國的生產廠家回答說:“要訂裝置,首先要將鐵礦石和煤、焦碳等原材料送來廠裡化驗,看看這些原材料適合煉什麼鋼,然後定製什麼樣的爐子。如果根本不瞭解使用礦石原料的質地而配製煉爐,就會差之毫釐,失之千里。這是含糊不得的。”我國駐英公使把這個意見轉達給了張之洞,張之洞不以為然地說:“以中國之大,何所不有?豈必先覓煤、鐵而後購機爐?但照英國所用者,購辦一份可耳!”
既然總督作了決定,那就買吧!至於英國的生產廠家,反正是要做生意的,當然也樂於滿足這個不懂行的顧主的要求,便照英國鋼鐵廠的機爐裝置,製造了一套啟運中國。
漢陽鐵廠建成後,使用大冶的鐵礦石。本來大冶礦石的鐵含量在60%以上,是品位很高的鐵礦石,但用這套裝置生產出來的鋼,卻不能用。原因是:英國的裝置是根據英國使用的原料設計的,與大冶的礦石根本對不上號,使得該廠十幾年也煉不出一噸可用的鋼來。於是,這位“張文襄公”在近代經濟史上,也就給人留下了一個笑柄。我們國家的《中國近代工業史料》也編入了張文襄公的大謬。
第二個洋相是:選址違反了工業定位原則,浪費了大量資金。
廠址的選擇經過一番爭議。據《葉景葵記漢冶萍》一文記載:“擇建廠之地,有議設爐於大冶者,張嫌其照料不便。久之,乃得地於龜山之麓。襟江帶河,形勢雖便,而地址狹小,一帶水田,不得不以巨資經營之。”僅廠基填土就耗了百餘萬兩銀子,可見當時是下了血本的。那麼為什麼要選擇在龜山之麓建廠呢?
這就和上面說的那首詩有關係了。張之洞既然是考試出身,自然對這首詩有很深的感情。他下諭:一定要把鐵廠建在黃鶴樓上看得見它冒煙的地方。既然有詩為證,黃鶴樓上看得最清楚的地方,莫過於漢陽了,設廠在漢陽,也就無可厚非了。當年的漢陽鐵廠,就在龜山旁邊,現在的晴川飯店大廈後面一帶。
上面已經講到,龜山之麓,一帶水田,僅廠基填土就耗資白銀百餘萬兩,這已經是十分蠢了。而建成開工之後,漢陽沒有原料,需要從大冶運礦,萍鄉運煤。當時運輸不便,大成問題。根據工業定位原則,首先要求資源得到充分應用,社會勞動大量節省,在最近距離內把供、產、銷、運緊密結合起來。一句話,也就是希望取得最佳經濟效益。同時,工業生產,是要把原材料經過生產過程變為產品,它有失重、改形、變換效能等變化。凡是失重多的原材料,生產應接近原料產地;凡是失重少的原材料,生產應接近消費中心;凡是化學反應快,容易變質的原材料,應就地生產;凡是產品易燃、易碎、運輸困難的產品,應接近消費區生產。等等。這些都是辦工業必須具備的起碼知識,而張之洞不懂這些尚且情有可原。但是,自己不懂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