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頁(第1/2 頁)
對於這一問題,一個重要政治集團的反應是將財產進行平均分配。他們的目的在於使財產平均化。為了透過不同的道路實現同樣的目的,出現了最初的社會主義者,或者更準確的說,是共產主義者,他們希望完全&ldo;廢除&rdo;財產私有權。一切歸國家(當然民主國家也能接受)所有。
不同的人都在尋求相同的結果,即自由與幸福,一些人主張財產私有化,而另一些人則主張完全放棄財產權。兩方顯然是矛盾的。但事實就是如此。矛盾的關鍵是:所有權不是一件簡單的事物,而是許多不同事物的集合。
直到19世紀,人們才開始意識到財產權並不是一件簡單事物,而是不同價值和結果的複雜所有權;人們意識到,許多事物(如個人的身體、藝術家的工具、衣服、牙刷等)是顯然的、毫無疑義的個人財產;至於其他的許多事物,如鐵路、各種機器、住宅、花園、遊船等之類的東西,需要確定在多大程度上是私人財產,在多大程度上是公共所有並由國家管理和基於集體利益出讓的財產。在實踐層面,這些問題進入了政治學範疇。而研究如何創造和維持國家的有效管理,則還引出了許多社會心理問題,並涉及到了教育學。此時,對財產權的批評還只是出於寬泛的、情緒化的躁動,而非科學。一方面是自由主義者,他們要求保護自己已經擁有的財產並獲得更大的自由;另一方面是社會主義者,他們力圖將國家的財產集中起來而限制個人的財產。事實上,人們可以發現,在甚至不肯納稅的絕對個人主義者和完全反對私產的共產主義者之間,還有各種各樣的不同思想的人存在著。今天的一般社會主義者其實是集體主義者,他們主張擁有一部分私產,但把諸如教育、交通、採礦、土地和重要物質生產等事情交給組織完善的國家掌控。近來,漸漸出現了一些理智的,主張科學的方法來研究、計劃的溫和的社會主義者。人類也漸漸瞭解到,沒有受過教育的人在從事宏大的事業中很難合作;國家在向複合型過渡的過程中和接收私有財產的階段中,需要相應的教育進步與合理的監督和控制組織。無論是出版物還是政治運動,對於集團式的大規模的計劃而言,都顯得過於幼稚。
但是,有一段時間內,僱主和僱員之間的緊張關係,尤其是刻薄的僱主和具有反抗精神的工人之間的危機,使共產主義以一種特有的基本形式傳遍了全世界。共產主義與馬克思密不可分。馬克思的理論基於一種信念:人們的思想受制於所處的物質環境;上層階級和貧苦階級之間必然存在著的利益衝突。隨著機器革命所需要的教育程序的發展,終會佔多數的工人階級必將逐漸產生一種明顯的階級意識,日益團結以反抗少數統治階級。馬克思預言,在一定的情形之下,那些階級意識成熟的工人將要取得政權,並創造一個嶄新的世界。
馬克思致力於用階級鬥爭取代國家間鬥爭。馬克思主義接連建立了第一、第二和第三國際工人協會。但是從近代個人主義思想出發,也同樣可以實現國際化的思想。自偉大的英國經濟學家亞當&iddot;斯密之後,人們越來越認識到,要達到世界繁榮,全球性的自由貿易必需的。個人主義者不但反對國家,而且還反對關稅、國界和一切阻礙自由通行的事物。很有意思的是,馬克思主義和自由主義這兩種思想路線‐‐馬克思主義階級鬥爭的社會主義和英國維多利亞時代商人的自由貿易思想在物質和精神層面都截然不同的,然而,它們的內容卻同是反對國界,希望為全人類從事福利事業。現實中的邏輯終於戰勝理論上的邏輯。我們逐漸意識到,出發點相距甚遠的個人主義和社會主義,都是源於一種共同的追求,即探索如何實現共同協作的社會政治思想和方法。隨著人們對神聖羅馬帝國和基督教世界的信心的下降,隨著新大陸發現,人們的視野從地中海拓展到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