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4部分(第3/5 頁)
遙傳了出去,四十萬人的高呼,聲震蒼穹。
淳于昌見狀,心底驟然一寒。想不到,淳于信只是在此一站,便能令眾軍懾服,剛才,若是他下令衝殺,又有多少人會聽他的?
恭王天姿聰穎,豈能不會審時度勢?片刻之間,衡量利害,權衡得失,已翻身下馬,大步向淳于信而來,在他面前單膝跪倒,雙手抱拳,大聲道,“臣弟區區微功,有勞皇兄相迎,臣弟愧不敢當。臣弟恭祝皇兄登基,萬歲萬萬歲!”聲音朗朗,似心中毫無芥蒂。
淳于信微微一笑,點頭道,“恭王免禮!”抬起頭,目光掃向烏壓壓不見邊際的眾將士,朗聲道,“恭王親自領兵,抗拒異族之辱,即日,封為恭親王!眾將士沙場征戰,保家衛國,一路辛苦!今日且在城外紮營休整,稿軍勞師,有功將士,容後升賞!”
“謝皇上!”
“謝皇上!”
歡呼聲伴著謝恩聲,再次轟然響起,一波高過一波,遙遙的傳了出去。
原來,應付四十萬大軍,如此簡單!
眾臣最初出城,皆是心中暗憂。而隨著四十萬大軍的跪拜,又是說不出的震驚,震驚之後,跟著的就只有欽佩。而,唯有淳于信,暗暗吁了口長氣。
當初,雖然授以兵權,親謀戰略,在選將派將之時,卻煞費了一些心思。先是陳洛書帶去的二十萬鐵甲軍,本是公孫明遠耗十幾年心血練就的精銳之師。鐵甲軍沙場征戰固然勇猛,卻並不是一味只聽兵符軍令。
今日,公孫明遠一不頂盔,二不貫甲,只是在自己身後一站,那二十萬鐵甲軍就不會向他這方衝殺。另外,平邯府的五萬兵馬,早已在狄山、景寧手中,經過年餘打磨,聽的,也不會是淳于昌的號令。
剩下的,龍虎營的五萬兵馬,騰慶府兩萬兵馬,是朝廷之兵,自己身穿龍袍,這方將士便斷斷不敢向自己動手。而信陽方家的三萬人馬,保的卻是寧王。兩日前,寧王在逃出帝京之時,被亂箭射殺,信陽方家沒有了寧王支撐,要想動手,怕也一時沒有這個膽量。
如此一來,淳于昌手中,其實只有自己的前鋒營五萬和李家子弟兵兩萬,共七萬人馬可用。在四十萬大軍面前,區區七萬人馬,又能濟何事?
唇角勾出一抹淺淡笑意,上前兩步,雙手將淳于昌扶起,含笑道,“恭親王不必多禮!”心底,卻是悄悄掠過另一個人的影子。
三年前,那個一襲白衣,自三休塔上翩然墮下的男子。是他臨去時那句“當心老五”,才讓自己對淳于昌心生戒備,派兵時多方算計,要不然,今日之事,又豈能善了?
十八日期滿,大行皇帝淳于弘仁與貞義皇后鳳氏的梓宮移往皇陵,端王淳于順奉旨,免去朝中所有權責,率兵三千,駐守皇陵三年。
大事平定,朝堂漸穩,淳于信下旨,尊皇太后邵氏為太皇太后,仍居長壽宮,尊陳賢妃為太后,移居壽安宮,百年之後,另擇陵寢而葬。
其後,淳于信以先帝在時,並不曾廢太子,也未廢去太子妃為由,命人赴冷宮將前太子妃白氏母子釋出,入住長信宮,令皇侄淳于浩明有所教養。
而皇帝所遺妃嬪,育有皇子、公主之人,晉太妃,移往西華殿頤養天年,不曾生育的,盡數遷往西山行宮終老。
而朝堂上,兩次清洗之後,各衙、各部均缺失不少官員,淳于信忙於整頓朝堂,便將後宮交給皇后阮雲歡處置。
無子嬪妃移往西山皇家行宮第二日,皇后的馬車,卻由明德門出宮,先赴古井衚衕,換乘另一輛馬車,一路向城外而來。
城外,十里長亭。
阮雲歡下車,攜著柳凡的手行出甚遠,才輕聲道,“姐姐,今日一別,怕後會無期,你……你安置妥當,千萬使人傳個信兒來!”
柳凡微微點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