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0章:主動出擊(第1/2 頁)
隋朝的驛站遍佈全國,朝廷傳遞資訊和公文的時候,通常有“五百里加急”、“六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根據隋朝路程單位和現代的換算,一里相當於現代的四百五十多米,那麼八百里加急,也就相當於一天要走完現代的七百二十里。
只不過大隋王朝的“八百里加急”大多用在邊境遭到入侵、內部叛亂、重大天災、人事大變動、讓地方抓捕位高權重的犯罪,否則朝廷是不會啟用“八百里加急”這種既傷馬又傷人的傳訊級別。
然而短短不到四個月的時間內,光是發生在楊集身上的“八百里加急”就使用了三次:第一次是涼州大總管的任命公文,由於當時的東宮士兵需要迅速過境,所以楊堅以“八百里加急”的方式向各地釋出任命的公文。
第二次是楊集把捷報傳到敦煌,再從敦煌以“八百里加急”的方式傳給朝廷,這倒不是拿雞毛當令箭,而是除了捷報以外,需要請示的內容又多又緊急;第三次是楊堅接到捷報以後,反饋過來的旨意。這一來一回的幾千里路,所耗時間僅僅只是十七天,這還是因為瓜州到伊吾這一段路不好走,如果在中原,速度將會更快(注1)。
楊堅在旨意中同意了楊集在瓜州擴軍、王辯擔任瓜州刺史的提議。
在對伊吾的處置方面,楊堅選擇了第二條建議,即是在伊吾國的大地之上,建立大隋的第191個州——伊州,並納入涼州刺史、總管府的管轄之下。任命王威為伊州司馬、李敏為州長史、右親衛軍騎將薛世雄為伊州總管,他們三人以後負責經略伊州,楊堅又下令築伊州新城,作為大隋進軍西域的橋頭堡,並從原州、靈州、涼州各遷千戶漢人到伊州居住,不僅分田地,還免稅十年。
吐屯設不僅被任命為‘名義’上的伊州刺史,還保留了他伊吾國王的稱號,讓他以國王的字號為大隋安撫人心,一旦局勢安穩,估計是要入京去和陳叔寶作伴了。
至於楊集,因為不費吹灰之力滅了一個國家,軍職連升兩級,從從三品右衛將軍升為從二品右衛上將軍。
在隋朝的十二府(衛)中,各府以上將軍居首,之後有正正三品大將軍一人、從三品將軍兩人,其下還有郎將、中郎將、長史、司馬、參軍、行參軍、諸曹參軍等,而左右衛的職責是掌宮禁宿衛,凡五府及外府皆總制。但是楊集剛剛被任命為右衛將軍就離開了京城,誰是上將軍都不知道,如今他自己成了上將軍,也不知道自己的下屬右衛大將軍、右衛將軍是誰,也只有到了京城之後,才能弄清楚了,至於大總管雖然也是軍職,但這是臨時性的職務,不像十二衛長期存在。
與此同時,楊堅又在私人信條上告訴楊集,讓他除了任免官員上報以外,其他事情別總是拿去煩他,不然我讓你當這涼州刺史、大總管、督十州諸軍事沒有一點意義,乾脆換個人來當木偶好了。
話是這麼說,但楊集知道這貌似不起眼的細節,其實都是相當重要的態度問題,若是犯的次數多了,往往會在關鍵時刻成為最致命的毒藥,他不能在這種原則性的細節上犯大錯;楊堅不讓他煩,也不怎麼在意這些,那以後就專門煩楊廣好了。
聖旨到達伊州,熱火朝天的建城便開始在伊吾河畔一片平坦的曠野裡進行了。
新城位於老城東南方,卡在南去敦煌、東往柔遠城、北上草原、西去高昌的必經之路,規劃中的新城是中原州治的周長二十里標準,可以容納二十多萬人居住。由於這裡是邊陲要地,是大隋進軍西域的後勤重地,所以楊堅要求城牆必須高三丈,底部寬三丈、頂寬兩丈,這已經接近京城的標準了,可見他十分重視此城。
為了儘快把這座堅城建立起來,楊集舉‘國’動員,把十多萬名伊州百姓都來這裡築城,他們除了獲得一塊宅基,還獲得免稅五年的酬勞。
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