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六十三章 馬橋文化(第2/2 頁)
但是良渚文化和馬橋文化時期的遺蹟,可以說每一個都很重要。
良渚文化遺蹟,僅發現一條灰溝,編號為t1g3。
灰溝位於探溝t1西端,疊壓於第6層下。
畢竟良渚文化的時候,這條大壩都還在使用呢,通常也不可能在大壩的位置上還能有啥平民百姓居住之類的,所以遺蹟就這麼一個。
而且這個遺蹟還打破壩體了,可能是良渚比較偏晚期的遺蹟,當時這條大壩可能是廢棄了或者不再被重視了,才有人在上面活動。
不過這個遺蹟的出土遺物較少,陳翰和莊雲鵬清理了半天,也就清理出了石耘田器、魚鰭形夾砂紅陶鼎足、側扁狀夾砂紅陶鼎足、夾砂灰陶實足、盉足等。
所謂的“某某足”就是字面上的意思,只有一個鼎或者盉的“足”碎片,而非能夠拼湊出完整的陶器。
不負責的猜測,或許當年這條大壩在某一個時期,曾經被良渚的人當成垃圾場了。
破碎損壞,摔成了碎片的陶器,就都被扔到了這裡來。
垃圾回收站了屬於是。
倒是林雅和其他幾位社科院考古所的同事們,發現了數量較多的馬橋文化遺蹟。
馬橋文化的遺蹟大多都是在第五層,有的時候會打破第六層。
出土的遺物中,有大量的陶片。
什麼菱形紋泥質黃陶片、素面夾砂灰黑陶片和硬陶片啦,夾砂紅陶或黑衣繩紋陶片以及席紋、弦紋或素面硬陶片等等。
這些陶片大致來看,能辨別出來的大部分都是陶罐。
看的出來,馬橋文化雖然時間上,要比良渚文化晚的多,大約是夏商時期的文化。
誕生其陶器的發展上,顯然是要單調的多,基本上使用的陶器多以陶罐為主。
七八個馬橋文化的遺蹟,出土的陶片都是陶罐的一部分。
而良渚的遺蹟只有這麼一個,卻有鼎、盉、罐三種器物的陶片。
不過,這個結論還沒捂熱乎呢,林雅就又先後發現了富有特色的陶鼎碎片和陶壺碎片,打破了這個猜想。
馬橋文化的陶器文化也沒有想象中那麼的落後。
而且馬橋文化遺蹟不止出土了陶器碎片,而且還有數量相對較多,種類較豐富的石器出土。
包括了斧、鏃、刀、改制石器、磨石,以及原始的石料。
陶器與石器都出土了,基本上就可以確定,良渚文明在滅亡之後,良渚古國所在的這塊平原,經過了長達大約一千年的權力真空區後,就被從上海南下的馬橋文化所佔據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