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五十八章 權利中心(第2/2 頁)
老百姓一般穿麻布衣服,貴族穿絲綢(技術手段發現)!
良渚人吃的食物品種很多,除了稻子,植物類的發現有菱角、薏米、野獼猴桃、野葡萄、甜瓜、橡子、野柿子、蓮藕蓮子等等。肉類有各種魚(黑魚鯽魚為主)、鱉、豬、獐子等三四十種。
當時中原還是落後地區。
那個年代能拿的出手的,也只有良渚古國了!
登高望遠,站在山谷之上,俯瞰了一番良渚古城的構造之後,孔建文帶領著陳翰等人,晃晃悠悠的終於是來到了良渚古城最核心的區域。
莫角山臺地。
當人們安定的生活下來之後,社會階級就會出現。
這是事物發展的必然規律。
而社會階級出現之後,就會有統治者,也就是王出現。
王出現了,那良渚人就會開始規劃,為自己的王,修建一座宮殿。
放在現在看來,良渚古城宮殿區幾乎完美契合之後人們對宮城的想象。
這也是良渚古國是華夏文明的起源之一的重要證據!
良渚古城擁有華夏最早的三重城市格局!
在古城最外面是面積約800萬平方米的外郭,向內是由城牆包圍出的,近300萬平方米的內城,再往中間才是約30萬平方米的莫角山宮殿區。
這種佈局,幾乎從五千年前的良渚古國時代,延續到了清朝!
皇城、內城、外城這樣的三重城市格局,也是華夏文明最夯實的城市規劃結構!
這彰顯的是統治者被重重拱衛的地位!
當然,除了要被重重拱衛,統治者還是高高在上的。
就如同漢室的宮殿要處於整個長安地勢最高的西南角龍首原上,這才能彰顯皇帝的地位一般。
宮殿區所在的莫角山,是一處由人工堆築而起的高地。
在一望無際的良渚平原上,這處人工堆築起來的高地,已經是除了自然形成的山峰之外的最高地了。
而在莫角山的頂部又堆築起三個近“品”字形排列的臺基。
東側的叫作“大莫角山”,西側北部的叫作“小莫角山”,西側南部的叫作“烏龜山”。
堆築高度由內而外逐次降低,顯示出明顯的等級差異。
這三個臺基上,都應分佈有成排的房屋,除烏龜山臺基表面因後期破壞嚴重而未有發現外,大、小莫角山上的房屋基址,均排列有序。
而最大的宮殿,就位於大莫角山上。
三個臺基之間分佈著近曲尺形的沙土廣場,供皇家祭祀所用,佔地面積達7萬平方米,廣場南部及東部也有排列有序的房屋基址。
或許,這三個臺基,分別就是王的住所,王夫人的住所,以及王儲的住所!
是整個良渚古國,權利的最中心!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