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第4/5 頁)
上發表了一則讓人看上去遐想連篇的研究。他們把幾隻假的玩具母黑琴雞放在一隻並不是很有吸引力的公黑琴雞的周圍,如果這隻公雞表現出了好像在和假母雞交配的行為,則其他母雞也會對它興趣盎然起來,於是這公雞因此贏得了更多交配機會。但如果換作一隻玩具鴨子,或公雞並沒有和玩具母雞“交配”,都不會有同樣的效果。
這個非常歡樂的實驗會讓我想起米蘭·昆德拉在他一篇小說裡寫到的橋段。說的是一位女演員的丈夫去往小鎮療養院養病,此人已屆中年,身材走形,從外貌上來說,並不怎麼打動其他女人,而他的妻子其實也早就厭倦了他。但在療養期間發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卻徹底改變了這段婚姻的命運:女演員出於義務前來探望丈夫,當地的女人們一見——哇塞,此人居然有這麼美貌的LP!紛紛覺得他很有魅力起來,爭相獻殷勤,而女演員看到外界如此架勢,立刻也覺得好傢伙我老公這麼有女人緣,說明他還是個香餑餑,忍不住重新審視他,越看越愛,激情再度燃燒起來。
女演員做夢也不會想到,她男人受歡迎其實與其本人毫無關係,而完全是由於作為妻子的自己美貌過人。唔,上帝的幽默,的確黑得很漂亮。
母黑琴雞、女演員還有小鎮上的女人,此處都表現出了一種動物的“擇偶模仿”行為。1992年,芝加哥大學的演化生物學家斯蒂芬·普魯特…瓊斯(Stephen Pruett…Jones)給“擇偶模仿”下了個定義,大致的意思是:雌性們選擇一個雄性的機率,隨著其他雌性也選擇這個雄性而上升,若其他雌性不選擇這個雄性,該機率就會下降。
除黑琴雞外,孔雀魚、珍珠瑪麗魚、挪威鼠、日本鵓鴣等動物身上也都出現過這種現象。有時是在實驗室條件下被發現的,有時則是在自然狀態下被觀察到的。當然人類身上也很明顯,大約2000年以後,相關的研究就比比皆是了。科學家認為雌雄兩性身上都會出現“擇偶模仿”,但相對而言,雌性身上出現得較為普遍。
2003年,瑞典哥德堡大學的託拜厄斯·尤勒(Tobias Uller)和克里斯托弗·約翰森(L。Christoffer Johansson)在一篇論文中把人類身上的類似行為稱作“婚戒效應”。這是因為他們在實驗中讓作為示範的男性志願者分別以戴婚戒和不戴婚戒的面目示人,結果觀察到對於被調查的女大學生來說,戴婚戒的男性比沒戴婚戒的男性更吃香這麼弔詭的情景。千真萬確,饒你抓耳撓腮也要接受以上事實,而且就此無須再對女青年總是被已婚大叔吸引的事實感到三觀盡毀,須知這一研究可是發表在《人類天性》(Human Nature)期刊上的。而《英國皇家學會會志B:生物科學》(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Biology Science)期刊則在2007年刊登了來自該國四所大學的聯合研究報告,稱如果一名男性被一名女性微笑以對的話,其他女性會覺得他更有魅力。
此類實驗得到的結果,對於現實中的把妹行動是很有指導性意義的,男人們若想吸引妹子,一大神招就是——想方設法和美女們在一起。2010年杜克大學的傑西卡·約津斯基(Jessica L。Yorzinski)和邁克爾·普拉特(Michael L。Platt)做的實驗就很說明問題。他們先讓志願者對一些女性的照片打分,按照分數把她們分成弱吸引力、一般吸引力、強吸引力三等,然後把這些照片和一張男性照片合成到一張裡,再找一些女性來對這些男性打分,結果發現,和吸引力越強的女性放在一起,那位男性越會對其他女性產生更強的吸引力。該實驗也進行了反向操作,即讓男性對和其他男性在一起的女性的吸引力打分,效果沒有這麼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