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3/5 頁)
也多數是所謂的“白領”階層。這兩類人組成了我們這裡所說的中產階層群體的主幹(參見《2000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第20~22頁)。排序職業得分排序 職業得分排序職業得分1市人大主任90�1511機關科長79�8721電視主持72�122市長89�8712中學教師79�4022工商稅務71�583法院院長88�6113中學校長78�1823作家71�304工程師87�9214國企廠長78�0024銀行出納71�285科學家86�4915報社記者77�3225機關人員71�186縣委書記85�1816律師76�1226飛機駕駛69�467大學教授85�1517國務院部長75�9627警察69�448大學教師85�1418集體企業廠長74�9528運動員68�219機關局長81�1019電影明星73�4329醫生67�0410外企經理80�1520政工幹部72�4130技術員67�01
中國中產階層在政治上的後衛姿態,對中國社會穩定和諧的發展極有益處。這是因為,中間階層在不同社會階層或利益群體衝突中間具有明顯的緩衝功能。在改革開放以來的20多年中,一方面我們的經濟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人民的生活有了普遍的改善和提高;但另一方面也出現了社會分化加劇、貧富差異日益加大的現象。比如,以用來描述收入分配的差距的基尼係數為例。改革開放之前,我國貧富差別不大。如前所述,1964年基尼係數僅為0�20~0�21之間,1980年也不過0�3左右,整體差距不大;但到了1988年,基尼係數已上升至0�382;1994年為0�434;現在則進一步上升到0�456以上。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多種多樣,但無論在主觀上還是客觀上都勢必會嚴重傷害普通民眾的社會情感,影響他們充分享有改革開放的成果,造成社會上層權勢集團和社會下層弱勢群體間的矛盾、對立與衝突。在這樣的矛盾、對立與衝突中,中間階層因為無論在政治上、經濟上還是在文化上皆處在社會的中間狀態,自然應具有對上下兩極分化及矛盾衝突的緩解功能。
當然,顯而易見的是,這種功能的有效發揮的前提是,一個社會必須有足夠數量的、擴大了的中間階層。以美國為例,它的貧富差距也十分顯著,基尼係數達到0�45,但是因為美國社會有著世界上最為龐大的中產階層人口(僅白領人口的比例就佔到全部人口的50%以上),所以才能夠化解其上下層之間的尖銳矛盾。而在目前的中國,如果不能有效地擴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那麼中間階層不僅不能承擔上述緩衝功能,還完全有可能在突發性的社會動盪中成為利益群體衝突的犧牲品。其實,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的人口比例的目的還在於減少社會底層人口的比例。如果底層人口的比例過大,當社會發生動盪之時,常常容易發生暴力行為。這是因為對那些極少擁有實際資源(權力和金錢)和象徵性資源(如聲望和社會地位)的群體來說,有時暴力或非常規行為常常是他們能夠動用的唯一資源。儘管這種觀點具有精英主義的傾向,但確實值得人們關住。
除此以外,中間階層的成功或個人社會地位的獲得,憑藉的不是門第、裙帶等先賦性因素,也不是投機取巧、貪贓枉法等非法手段,而是個人的勤奮努力、刻苦好學、良好教育、積累的文化資本,以及獨到的眼光和捕捉市場機會的能力等自致性因素,因此他們在更為廣大的人口中具有公正獲得社會地位和個人成功的示範作用。陸學藝主編《當代中國社會流動》,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第271頁。中產階層的成功或個人社會地位的改變所以能夠對普通人起到示範作用,不但是因為他們的成功手段合理,不會引發人們的不平等感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