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記憶中的書本(第1/5 頁)
回憶過學校和教室,還有試卷考試,還有課堂的故事,除了這些,還有一樣不可少,就是書本,尤其80年代左右出生的農村子弟,或者80年代之前出生的農村學生,有沒有發現,唸書唸到初中,然後初中之前的課本和作業本一本都發現找不到的,初中前的每一學年完,上一學年的教材和書本就會消失不見,這也是那個年代比較常見的事,書本用來製作玩具的多,用來上廁所擦屁股的也多,還有做飯生爐子作為易燃材料發火的也多。
說實話米雲還是比較愛惜書本的,初中以來每年的書本都帶回老家了,連大學四年的教材都千里搬運回農村老家了,還有臺式電腦機也是千里運回農村老家了。至於初中以前的書本確實找不齊一套,米雲印象中幼兒園就有書本了,可是父母跟米雲說,米雲沒有上過幼兒班,因為那個年代的政策農村還沒有幼兒班。
米雲是聽母親說的,後來政策要求學校要有學前班,校長委託母親物色幼兒班老師,母親就在村裡物色可以當幼兒班的老師,米雲是記得自己上過幼兒班了,可米雲父母說米雲沒有上過幼兒班,三十多年前的事,確實沒人能記得清楚了,誰也不知道真相了,米雲兄弟從出生就泡在學校七八年,上不上幼兒班沒兩樣,自小在學校吃住長大,村裡幼兒班確實沒有辦幾年,但幼兒班老師說換過三四個人,幼兒班老師還是母親去家訪找過來的,找了一個初中剛畢業的學生,當時那個學生還不敢去,後來米雲母親做過幾次工作後就去上任了,米雲也沒仔細問,米雲只是旁敲側擊的問父母米雲哪一年上的幼兒班,幾歲上的幼兒班,就是今年過年在家隨口一問的。
米雲記得後來那個女老師就嫁到米雲家隔壁右邊一戶,那個女老師一度和米雲家的關係很好,米雲也不確定自己有沒有上過幼兒班了,米雲家右邊當時也只有一戶人家,是改革開放後的第二任村支書,也是幹了二十年,米雲外公幹了三十年,差不多建國後的半個世紀之久,這兩位村支書都是國家編制的人,後來的村支書就不算在編了。反正米雲父母年紀也大了,記不清三十多年前的事了,只記得學校換過幾個幼兒班老師,具體哪一年也記不清了,學校換了多少個做飯的廚師,米雲父母都記不得了,還不如米雲十歲的記憶,米雲都比父母記得清楚,米雲和父母幾人各抒己見,然後相互印證,才能勉強確認一下三十多年前的事和人。
網上看到的,有人說小學一天能過,小學最快樂,初中一去就是一週,開啟自力更生的本領了,高中一走就是一個月,加大了獨立成長步伐,大學一走就是半年,越來越接近社會,然後入社會打工,一走就是一年一回,至於最後的人生一走就是一輩子,這些說法在米雲上學之前的時代還能匹配,現在可能沒有那麼一樣,在90年代之前,那個年代的學生可能小學五六年級就開始了一週的寄宿學習生活,現在的時代,在一線城市,可能有的孩子從小學到大學都可能接觸不到獨立的寄宿制學習生活,能天天跑通學回家吃飯,二三線城市可能孩子上高中以後就會進入寄宿制生活,根據各個地方的城市和家庭情況,學生的上學方式不同,最相同的可能就是小學和幼兒園階段可以天天回家吃晚飯。
網上還能看到九十年代的課本,基本上屬於80後這一代人的教材,相對於八十年代的課本,雖然進行了大量的改版,但是仍然是沿襲了八十年代那一套經典教材的大部分內容。隨著時代的發展,九十年代老課文引入了一些符合時代特點的課文,這也是教材與時俱進的表現。
相對於八十年代的課本,九十年代的語文課本都有哪些不同呢,從一個學生的角度來看主要有:
課本的頁面變大了,主頁課文內容印刷從黑白變成了全綵,插圖部分進行了大膽改進,圖片與繪圖相結合,課文的選擇更有時代性,且純文化知識性的內容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