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頁(第2/2 頁)
介紹)
四、種屬試驗(沉澱反應、瓊脂擴散試驗、對流電泳試驗、抗人球蛋白消耗試驗、纖維蛋白板試驗、膠乳顆粒凝集試驗和紅細胞凝集試驗等,以後詳細介紹)
五、血型測定(目前最常進行的是abo系統血型和n系統血型的測定)
六、血跡的性別檢驗
觀察血跡的顏色變化,大致分析作案時間
分析判斷屍體所在地點是否原始殺人現場、屍體有否被移動
分析判斷作案過程中,受害人與兇手所處的位置、體位關係及其變化
透過血跡檢驗,我們還可以大體判斷出兇手的行走運動路線,在一些命案現場中,血跡往往能反映出犯罪分子或受害人在現場中的行走運動路線,以及犯罪分子作案的出入口,作這樣的分析,一般分為以下幾種路徑:
(1)觀察血滴的形態,分析行走運動路線。無論是犯罪分子或被害人,在受傷後行走,血液滴在地上或其它客體上,可形成一邊是星芒狀突起的橢圓形血滴。呈星芒狀的一端指示行走的方向。行走速度越快,血滴橢圓長短直徑比越大,星芒狀突起越長。
(2)觀察擦蹭血的形態,分析行走運動路線。透過研究形成擦蹭血的主客體,以及擦蹭血跡的起緣、止緣和擦蹭中反映出來的線條痕跡,可以推斷擦蹭方向,從而進一步分析行走運動路線。
(3)觀察血印痕的位置、形態、方向,分析行走運動路線。現場遺留的血足跡和血手印反映了行走運動的方向。例如窗臺上發現的血手印,能夠反映是從窗外進來時形成還是出去時形成;臥房門上的血手印能反映是進臥房時形成還是出臥房時形成,等等。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