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部分(第2/5 頁)
修行當中最重要的,首先是安住在這種境界當中;其次是要從側面去監督我們的心。
也許有人會問道:這樣一來,我們豈不有兩個心了?一個是起監督作用的心,另一個是被監督的心。
事實並非如此,但我們的心卻具有這樣的功能。為了讓它好好安住,一定要隨時監督它,看它有沒有散亂,有沒有離開這種境界。如果不監督,也許它散亂了我們都渾然不知。坐了半個小時或一個小時以後,出定往回一看,才發現全都是一大堆的雜念,什麼都沒有修出來。這就太可惜了,所以,側面的監督是必要的。
為什麼要說“側面的監督”,而不從正面去監督呢?如果從正面直接去看自己的心有沒有散亂,有沒有安住,心就會被驚動、被擾亂,就不能平靜下來。當它正安住於無我體會當中的時候,如果馬上去直接看它,它的境界就會受到破壞,因為這個監督的念頭本身,就是一種散亂,這樣一來,原來所安住的狀態也就失去了。而側面的監督,卻一方面可以讓心安住下來;另一方面也能起到監督的作用,一旦心散亂了,馬上就可以發現,以便立即把它趕回來。
修行好不好的關鍵問題,就在於有沒有監督。如果沒有監督,心就會任意馳騁,過了很長時間我們都不知道,不但不知道,還會跟著它走,最後花費了很多時間,卻沒有一點效果。
在上述的境界中安住,就叫做修行。
這就像漢族人做飯一樣,首先要準備各式各樣的新鮮蔬菜、調味品等等,然後又是一道道紛繁複雜的工序——擇菜、洗菜、切菜、炒菜……,然後做成各種顏色、各種形狀的美味佳餚,所有的這些程式,就是為了最後放到嘴裡嚼碎吞下去的幾秒鐘,除了這幾秒鐘的享受以外,沒有什麼別的結果。同樣,前面的分開左眼、分開右眼等等一系列的思維,就是為了這個很短的無我感受。這個感受從哪裡來呢?就是從前面的思維而來。雖然我們不需要前面的觀察,只需要後面的感受,但如果沒有前面的思維,就不會有後面的感受。感受不會自己冒出來,只有透過反覆的思維才會出現。
剛開始的時候,修行的時間不能安排得太長;還有一點,就是修行萬萬不能勉強。不想修的時候,就不要強迫自己,否則就會心裡越來越牴觸,越來越排斥。有些修行人就因為強迫自己修行,以至於最後一看到自己打坐的地方,心裡就十分反感,這樣修行不會有什麼進步,所以,如果內心不想思維了,就不要再繼續,如果感到疲倦了,就讓整個身心全部放鬆,什麼善的、惡的、過去的、未來的任何念頭都不去思維,這樣安靜下來的狀態,也是一種修行。雖然只是放鬆而已,每個人都做得到,並沒有什麼證悟或者智慧的成分,但因為這種狀態對修行有幫助,所以也屬於修行。
這樣修了七、八個月或者一年左右以後,心就平靜下來了。在那個時候,即使想思維什麼東西,它也不會思維;即使想讓它出去散亂,它也不會散亂了。處於那種狀態的修行人,就已經習慣於修行,整天只想呆在家裡,哪裡都不想去。不像現在的我們,在目前這個階段,讓我們修一兩個小時都很困難,那個時候就完全不是這樣的了。不過,這種狀態是需要一定的功夫,需要一段時間的積累才可以達到的。
具體的修法就是這樣,無論是觀察自己,還是觀察其他貪愛、憎恨、中庸的對境,最後都能深深地體會到,不管是自己還是他人,都同樣不存在,都是空性,這就是人無我的修法。
(2)法無我的修法
前面我們已經把人“肢解”為眼、耳、鼻、舌、肌肉、骨骼等各個部位,下一個步驟,就是進一步往下分解。如果再繼續往下分解,最終將分到空性。
以一個手指骨節的分解方法為例,先把一個骨節打碎成很多很小的碎片,這個過程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