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部分(第4/4 頁)
若能於自心見中道二諦,則見一切諸法二諦;亦不取中道二諦,以決定性不可得故。是名中道正觀。”
透過中道正觀的修習,啟開大智慧,證入佛眼一切種智,因定慧力等故,了了見於佛性,獲得六根清淨,入佛境界,於一切法無所染著,一切佛法同時證入,具足真、應二身,能於百娑婆界,八相顯示,廣度眾生。這就是中道觀初步成就的初發心時,此時的性質、功能與佛一樣,所以也稱為佛,不過仍未究竟圓滿,所以只是分證佛德而已。
二、覺意三昧觀
修習者在次第三觀法中,經過數月的練習而終未悟證中道,或毫無興趣,或初有進步,中途退轉,由於種種因緣與上法不契,則可改修覺意三昧觀法,以進一步開發善根,助成大道。
修此觀法,先要發大誓願,以此莊嚴自心。並要深明自性空寂,本具一切萬德。而我今被無明所覆,未能覺了。因此必須勤修正觀,真正行到此境乃能證知,一切知解均屬緣慮故,不能明悟佛法。因此以廣大真正之心,行六度法化轉六蔽,在修六度時,應一一了知三輪體空,善調其心,令意柔軟,然後隨心所起,以無住著之心,反照觀察四念細心之相。這四念即是所觀境:①未念:心未起緣境寂然狀態。因為此時心相已止,沒有對待,但心體空寂,靈明不昧,不過一般粗妄未歇,覆蔽重的人是看不見的。②慾念:心正想起念緣境的最初一剎那開端,是從細至粗,從弱至強的心相活動過程。③念:起一念一定有一個物件,心與物件相應,即有明瞭思惟的作用,念正是心與境相應的一個過程,這也有粗細不同,粗的心緣境較長而不自覺,波動較大;細的較短而能自覺,波動也小。不過未證空性的心會隨之而遷,如悟知心相心體不一不異,則即是明心見性的境界。④念已:一念緣境勢力盡的時候,但一般很短,所以平常不易察覺,如果慧照力強,即在唸滅之時,頓了空相,然後又見念起,或者亦可以暫伏不起,但不能即認為無念為究竟,因為心念的作用,正是寂滅體上的妙能,所以無念無所不念,方是真正寂照同時的真境。我們的心念無論緣善緣惡以及行住坐臥語言行動等一切作用,都有以上四相的過程,因此把握住四相,即能自在地應用心的功能。假如能夠在行住坐臥、一切時處中,不斷地觀察四相,了達四相即是非相,便入一相平等,悟入無念真心。悟入後,又以了了分明的慧照,啟明用一切心能,善巧成就一切事業,廣度無量眾生。如果因根機較差而未能悟入,則應用推理四相以念轉念的方法,以冀悟入。
推理方法分四層,每層中有四句,如於其中一句相應,即能趨入妙道。
第一層諦觀推理法:
第一句:未念心為滅、慾念心生耶?
第二句:未念心為不滅、慾念心生耶?
第三句:未念心為亦滅亦不滅、慾念心生耶?
第四句:未念心為非滅非不滅、慾念心生耶?
第二層還轉諦觀推理法:
第一句:未念是心滅者,為慾念心生耶?
第二句:未念心滅,為慾念心不生耶?
第三句:未念心滅,為慾念心亦生亦不生耶?
第四句:未念心滅,為慾念心非生非不生耶?
第三層諦觀推理法:
第一句:念心生,為念已滅耶?
第二句:念心生,為念已不滅耶?
第三句:念心生,為念已亦滅亦不滅耶?
第四句:念心生,為念已非滅非不滅耶?
第四層還轉諦觀推理法:
第一句:念心心生,為念已心滅耶?
第二句:念心�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