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部分(第3/5 頁)
時,成就息念巧慧方便,用靜鑑之心,照息生滅,兼知身分剎那思想,陰入界法,如雲如影,空無自性,不得人法,是時於數息中成就息念巧慧觀門。複次行者當數息時,非但成就觀智,識前法虛假,亦復善巧覺了觀照之心,無有自性,虛誑不實,離知覺想,是則於數息中成就還門。複次行者當數息時,非但不得所觀能觀,以慧方便,亦不得無能觀所觀,以本淨法性如虛空,不可分別故。爾時行者心同法性,寂然不動,是則於數息中成就淨門。”
5、數息唸佛門:數息如與唸佛法門結合,即是數息唸佛門,修法如下:數息進入常規後,在撥出時念“阿彌”,吸入時念“陀佛”;反過亦可。唸佛時的速度應隨順呼吸,不可與呼吸逆。總以不急不緩,聽其自然為宜。
以上五種功能修數息,如果進入一門,即可深入,不必再轉修。如果是次第依數至隨門進入,則應具如下方便:
修數息法至純熟後,覺得心念能任運不作意地從一至十自然而數,完全處於無心的狀態。此時心住息緣,覺息虛微,心相漸細,覺得有一個數息的字音在,仍是粗動,心中有輕微的負擔感,因此心中不想再數。至此,已完成數息的功夫,即所謂證得數息法。這時應放棄數息法,很自然地轉入第二階段的隨息法,以求進一步的深入(如果已證入禪定諸境,則應放棄一切法)。
得了證數法後,應注意平時的保護,注意息道的緩和,不令粗急,以免又會失去。
二、隨息法
數息法入下手,心念便更為輕安自然,此時一心依著出入的虛微呼吸,撥出是虛空不可得,吸入是虛空也不可得,內外一體,無身心世界,無能所對待,無動靜取捨,只是無心地將微細的心繫在息緣裡,不生分散等意。這樣一直隨息出入,覺得心息相依,漸至微細虛豁,身體如同浮在虛空或呈高大之身感,內心異常輕快愉悅。此時可能會出現種子影塵及諸變化,不管是何種境況,只是一切不住,不取不捨,仍然隨息下去,直到心息雙亡之際,豁然證入真空心體,此時湛然一片,靈知了了。如未證入,則應續修止觀等法。
隨息法如與唸佛結合,即是隨息唸佛法門。以四字洪名隨息出入,可以速證一心不亂。
隨息功夫純熟後,心念已至微細,內靜不亂,此時覺知氣息或長或短,在虛微之身中,遍身出入,沒有質礙的阻隔。心息能夠任運相依,意慮恬然凝靜。此刻覺得隨息仍是粗動,無心再隨,像是一個人在疲勞時只想睡覺休息而不樂眾務一樣。當然,這時不是疲勞或昏味,而是融融熙和,全身心沉浸在輕安之中。就像坐在三月的花園裡,百花盛開,清新的空氣,溫煦的陽光,浸透了每一個毛孔,這時什麼也不願想,什麼事也不願去做,只是沉浸在暖洋洋的歡喜與恰悅之中,昏昏欲睡,又明白如斯!隨息成就的覺相就是這般恬然凝靜。在此時,不可再起分別心,不可回顧前境,更不可有意追求定境,應一切放下,把隨息的心也放下,把放下的心也放下,一切無住,內心湛然,自然地證成隨息而入於禪定之境。
最後略說隨息門中的觀意。虛溪大師說:“境為妙假觀為空,境觀雙亡即是中;忘境何曾有先後,一心融絕了無蹤。”隨息的息相即是妙假之境,故有而非有,而隨息之心一切不住,不起分別執著,虛靈妙應,故觀為空。當隨息至能隨所隨頓時脫落時,一念不生,了了分明,此時即證入中道實相。而修者不能有期待想,也不要以後總有一個先忘一個後忘,其實此時來到自己也不覺知,所謂因緣時節成熟,自然得個訊息。而此中道實相現前之際,一心靈知融攝一切而又超越對待,故無蹤跡可尋。
《六妙門》旋轉門中說:“即息是空,非息滅空,息性自空。息即是空,空即是息,離空無息,離息無空,一切諸法亦復如是。息空故,非真非假,非世間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