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頁(第1/2 頁)
麥克馬洪線的實質就是把邊界向北推進大約六十英里,把邊界從戰略上暴露的山麓提升到阿薩姆邦的喜馬拉雅山山頂上。印度後來爭辯說這是以分水嶺為界的邊界線,其實並不真正是這樣。因為它切斷幾條向南流的河流,包括雅魯藏布江-布拉馬普特拉河。畫著這條邊界線的地圖清楚地表明,這條線絕大部分沿著西藏大高原的邊緣走,到了一個地方,地勢陡然變為崗巒起伏的地帶,逐漸向布拉馬普特拉河谷傾斜。根據地形特點劃的這條邊界線,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條種族分界線,因為西藏人一般地覺得他們的高原下面的潮濕河谷並不吸引人,就沒有在那裡定居下來。這個特點的顯而易見的例外是在邊界線的西端,它將達旺地帶切去了,而達旺地帶一向深受西藏文化的影響,不論從哪個意義講,都無疑地是屬於西藏的。
麥克馬洪畫這條線的目的,就是要在英屬印度的東北部辦一樁杜蘭二十年前在阿富汗邊境上辦過的同樣的事情,即把絕大部分都是渺無人煙的部落地帶,名義上劃歸英國統治。正如阿富汗對待杜蘭線的態度一樣,西藏人似乎也認為麥克馬洪線對於英國人要比對於他們自己所起的作用更大些。麥克馬洪曾向他們表示過,他們有權在達旺地區繼續徵收賦稅(或&ldo;差稅&rdo;);而且,從他寫給倫敦的報告來看,他還曾向西藏人保證&ldo;根據將來(可以獲得的)更為詳細的情況&rdo;,這條線可以作對他們有利的修改。一位最近研究了西姆拉會議的歷史學家得出這樣的結論:麥克馬洪線&ldo;在某種程度上是臨時性的和試驗性的&rdo;。
西藏人後來說,他們把麥克馬洪線視為一攬子交易的一部分,在這場交易中,他們割讓一些領土給英國;作為交換,英國則要幫助西藏取得一條為他們所滿意的同中國的邊界,並從中國取得很大程度的獨立。西藏人爭辯說,既然英國對這種補償不能兌現,他們對麥克馬洪線的同意也就不再算數。無論如何,麥克馬洪所畫的那條線,有好多年並沒有實際意義。
要知道一九一四年後麥克馬洪線的情況,還需要再回顧一下流產的西姆拉會議。雖然西藏和印度之間的邊界問題根本沒有包括在三邊討論之內,也沒有向中國人提起過,但英國人卻在最後時刻用一種畫圖上的欺騙手段,間接把這個問題塞進會議。條約草案所附的那張地圖,畫出擬議中把西藏分割為兩部分(內藏和外藏)的分界線,用紅線標誌西藏的邊界,用藍線標誌擬議的西藏兩個部分之間的分界線。紅線的大部分是西藏同中國的分界線,但其南端卻延伸成弧形以代表西藏和印度之間的邊界‐‐這一段是根據麥克馬洪同西藏人商定的走向畫的。因此,如果中國當時接受了將西藏劃分為兩部分的建議,並在條約上簽了字,英國就可以在這上面做文章,說中國也接受了麥克馬洪線。既然在事實上中國既沒有接受西藏劃區的建議,也沒有在條約上簽字,而是強烈反對這個條約及其附圖,這個問題就只是一個學究式的問題了。但是後來卻有人把亨利&iddot;麥克馬洪爵士所玩弄的外交手法作為根據,爭辯說中國確實接受了麥克馬洪線。
[
註:藍姆教授指出,西姆拉條約地圖上的紅線,在它的西北端成為弧形的地方,如果加以標明的話,恰好是阿克賽欽所在的地方。從這種畫法可以推斷,英國當時仍然希望把阿克賽欽作為西藏的一部分以便把中國和俄國排除在外。因此他認為:假使有人爭辯說西姆拉的地圖對印度所主張的麥克馬洪線賦予法律上的根據,那麼,這一地圖對否定印度的西北邊界線應把阿克賽欽劃入印度的主張,也有同樣的法體根據。
]
西姆拉會議閉會後幾個星期,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了。倫敦和德里的政府對印度的東北邊境政策的問題已不大關心。一九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