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考試回憶(第4/5 頁)
“麻子臉”。有了基本功,才能達到出神入化的境界。
印卷子時,常常把學校教工宿舍床上的被褥一卷,油印機開啟平鋪在木板床上,不高不低,位置適中。把已刻好字的蠟紙固定在細細密密的羅網下面,已裁得整整齊齊的白紙鋪墊在印板上,從軟塑膠管子裡擠出少許稠糊糊黏唧唧的油墨置於調色盤上,再滴入兩三滴煤油或汽油稀釋,用圓柱型橡膠滾動器來回滾動幾下,攪拌均勻後,捋捋袖子,抖抖精神,一鼓作氣,一張張的試卷就是這麼印刷出來的。
油印卷子是機械重複且眼疾手快的工作,有時單打獨鬥,有時二人結合。兩隻手不停地忙活,腦子裡還要想著班裡有多少學生,需要印多少卷子,既不能多印,更不能少印,決不能無故地耗費紙張,耗費油墨,耗費時光。說來心酸,老師晚上辦公用點兒煤油都憑票;民辦教師每月六元錢的工資,在校吃飯還要攤伙食費;校舍還是危房,三五年一裝修。教育經費緊缺,日子過得緊巴巴的,不能多印試卷。
當卷子印好後,看著這些散發著油墨氣息的文字,有點成就感,米雲雖然不喜歡做作業和做試卷,但看母親親自辛苦印刷出來的試卷還是比較愛惜的。做了十幾年的油墨試卷,手染油墨的真還有那麼幾次,大部分試卷還是會幹了才會下發出來。
能沾一手油墨的試卷,必然是新印不久的試卷。試卷上那濃濃的油墨味,不用貼近,不用深嗅,就撲面而來,這種味道,揮之不去,躲之不掉,只有在漫長的考試中,去適應,體會,喜歡。以後更難有人體會到了。
油墨試卷,是任課老師用蠟紙,鋪在鋼製的刻板上,用特有的筆,一個字一個字刻的。成品的試卷蠟紙,就是一件薄如蟬翼藝術品,上面佈滿了白色透明的刻字,在太陽底下,猶如一幅清明上河圖,清秀飽滿,縱橫捭闔。一張油墨試卷的產生真不容易,從選題,到刻字,到油印,要耗老師不少心血。鋼板臘紙刻字不易,油印更難,要把握好火候,稍不注意,要麼太淡,看不清。要麼太濃,黑一片。
油墨試卷都是純手工作品,有時都不用看內容,只看字跡,就能知道考的是哪門學科。做題的過程,倍感親切,有時試卷上出現老師慣有的筆誤,或者別字,都不用舉手詢問,日裡行間都熟悉,意領神會,做起來也順風順水。有時本來忘記如何應答,只模糊記得這個字跡,出現在黑板的某個位置,竟能勾起記憶不深的答案,不禁大喜,有的試題還不小心印出答案來,油墨試卷也會有小失誤。油墨試卷,考的是書本,答的卻是師生的印記。
油印試卷可是一件功夫活兒。印刷這種試卷的裝置叫做“油印機”,構造簡單,由木頭框的印刷網、壓紙木板和一個毛滾子組成。
印刷之前首先要在蠟紙上刻寫,這蠟紙跟我們平時見的包裝食品的蠟紙可不一樣,這種蠟紙有點兒透明,有兩層,上層是蠟,下層是薄紙。刻寫時要把蠟紙放在專用的鋼板上,用筆頭帶有鋼針的“鋼筆”刻字,刻字時力道要控制好,要把“蠟”刻透,否則就印不出來字,但又不能用力過猛,把下層的紙刻壞了,印出來的字就會黑乎乎的。
刻完蠟紙後,下一步就是印刷了。印刷時先將刻好的蠟紙夾在印刷網上,印刷的紙張夾在印刷網下面的夾板上;然後將專用的油墨攪勻,倒一點在印刷網上,用滾子前後左右滾動幾下,使油墨均勻地分散開來,最後左手把油印網用力按在白紙上,右手緊握沾滿油墨的滾子,勻速地沿著印刷網前後滾動,一張試卷就印刷完成了。不過開始的幾張一般都是黑糊糊的,四五張過後才漸漸清晰起來。
那時試卷上的每道題目,都是老師自己精心設計,經過再三斟酌反覆推敲的,畢竟是要用“鋼筆”在蠟紙上一筆一劃地刻出來,如有差錯,不僅一張蠟紙就浪費了,得重頭再來,更重要的是浪費時間,延誤考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