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 教室裡的記憶(第1/4 頁)
上篇回憶了從小學到大學的考試,又想到了考試的試卷和教室,這次回憶教室裡的故事。米雲兄弟兩人都是一個生於80年代的人,而且都是出生在學校的宿舍,米雲親眼目睹弟弟出生,米雲在學校出生生活了五年,說的是持續生活五年,吃住都在學校,在教室裡做飯,真正的住校生活超過十年以上,記得小時候上學,記得我們課堂正中央都會掛一幅偉人的畫像。不光是學校,其實大部分人家裡也是一樣,客廳堂屋正中也會有偉人畫像和十大元帥的彩色畫像。米雲第一個居住了十年多的村子就有,搬到第二個村子裡的十多年中應該也有掛彩色畫像。
記得我們讀小學的時候,教室裡正前方的黑板上懸掛著偉大領袖像,主席像的兩邊寫:“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黑板的對面牆上寫著:“團結、緊張、嚴肅、活潑”。
教室門口的牆上寫著偉人語錄:我們的教育方針,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美術和勞動幾方面都得到全面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
教室牆上掛的名人畫像,其實是一種歷史的見證,反映了不同時期的社會風氣和教育理念。根據網上的資料,我們可以大致梳理出教室牆上掛的名人畫像的變化歷程:
1978年以後,教室牆上掛的名人畫像,開始出現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等,體現了改革開放的啟動和馬克思主義的復興。
1980年代至1990年代,教室牆上掛的名人畫像,開始出現愛因斯坦、牛頓、達爾文、華羅庚等,體現了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科學精神的弘揚。
2000年以後,教室牆上掛的名人畫像,開始出現喬布斯、馬雲、馬化騰、李彥宏等,體現了網際網路時代的到來和創新創業的熱潮。
從這個變化歷程中,我們可以看出,教室牆上掛的名人畫像,其實是一種社會的縮影,反映了不同時期的社會價值觀和教育目標。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偶像和榜樣,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追求和理想。教室牆上掛的名人畫像,就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教育,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長和發展。
教室牆上掛的名人畫像,其實也是一種文化的傳承,反映了不同文化的特色和精髓。
在我們上小學和初中的時候,校園牆上和走廊上掛著很多英雄和偉人的照片,有的都是革命英雄,有的是名人學者,有的還是犧牲自己的英雄,不過漸漸的,有人就發現,救火小英雄賴寧的照片沒有了,為什麼賴寧的照片從校園牆上摘下來呢?這當中還有不為人知的原因,算悲劇故事,歷史中有很多典故上教科書,也只是記錄主人公的美好一面,包括司馬光砸缸救人,長大後非常死板,孔融讓梨,各種傳統文化故事,我們學習的就是他們的美好品德和聰明才智,人都有美醜善惡的一面,不能十全十美。
真實的賴寧年紀不大,但是他充滿了責任感,同時他的成績優異,也非常樂於助人。
賴寧是四川人,四川是一個地形較為複雜的地方,這裡經常發生火災等。賴寧曾經參與過三次救火行動,但是他從來沒有宣揚自己的事情,他擔心老師和家裡人擔心,後來林業相關部門給學校寄了賴寧的表揚信,賴寧的英雄行為才被大家知道。
在一個平常的下午,賴寧在完成作業以後,就決定要去外面散散步,賴寧和媽媽說:“我要出去走走,媽媽。”媽媽沒有阻攔他,只是說:“外面風大,別走遠了,早點回來。”賴寧回了一句知道了,於是就出門了。兩個人沒想到,這居然是最後的一次對話。
當賴寧出門以後,沒走多久就發現了山上火光沖天,這一次的火勢非常兇猛。甚至會威脅到周圍 的人身安全。當時賴寧看到以後,就毫不猶豫地衝上前去。
上山以後,賴寧拿起松枝開始撲滅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