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頁(第1/2 頁)
三、從英雄到孤家寡人
秦王朝從勝利到走向滅亡的歷史,也就是秦始皇從英雄轉變成孤家寡人的歷史對於秦始皇的這種轉變,要從歷史客觀現實的變化和他本人品質的結合上來說明秦始皇是個幸遠兒,他是在統一果實成熟了的時候來到果園中的這裡我們先引幾段當時人對當時形勢的看法長平之戰後,國子勸齊合縱抗秦時說道:&ot;秦伐魏取安邑,伐趙取晉陽,伐楚取鄢郢矣逼三國之君,兼二週之地,舉韓氏取其地,且天下之半今又劫趙魏,疏中國,封衛之東野,兼魏之河南,絕趙之東陽,則趙魏亦危矣&ot;一說客對韓王說:&ot;秦之慾並天下而王之也,不與古同,事之雖如子之事父,猶將亡之地;行雖如伯夷,猶將亡之也;行雖如桀紂,猶將亡之也雖善事之,無益也不可以為存,適足以自令亟亡也&ot;李斯入秦後,第一次與秦王政談話也說到:&ot;今諸侯服秦,譬若郡縣夫以秦之強,大王之賢,由灶上騷除,足以滅諸侯,成帝業,為天下一統,此萬世之一時也&ot;從以上事實可以看到,統一航船的桅杆已經露出地平線,已為人們的目力所及了但是,秦對東方六國戰爭的艱難性所造成的嚴酷的現實,使那些與上述論調持相反態度的遊說之士,仍有活動的場所例如,秦王政十年,齊王建入秦稱臣,就遭到即墨大夫的反對,主張聯合三晉及楚,&ot;如此,則齊威可立,秦國可亡&ot;即使在秦滅亡六國的前夕,頓弱在向秦王政獻離間六國之計時也還說:&ot;天下未嘗無事也,非縱即橫也橫成則秦帝,縱成即楚王&ot;事實上,東方六國也常常在重大戰役上戰勝秦軍,使秦始終不敢等閒視之例如,魏安厘王三十年,即秦王政即位的前一年,無忌回到魏國,率領五國兵攻秦,大敗秦軍於河外,秦大將蒙驁退走秦王政即位的第六年,韓,趙,魏,衛,楚共擊秦,取壽陵趙王遷三年,即秦王政十四年,趙國大將李牧在肥壘(今河北藁城一帶)大敗秦軍;第二年,李牧又打敗秦軍於番吾(今河北靈壽縣南)至於秦始皇對楚國的戰爭,就更加艱苦你看,果子已經成熟了,然而想摘取它又是這樣的艱難這就說明,秦始皇必須兢兢業業,小心謹慎,方能爭取戰爭上勝利否則,稍有大意,就會招致失敗,甚至前功盡棄現實就是這樣的矛盾而恰恰是這種不時有漩渦出現的歷史潮流,成為造就秦始皇這個英雄人物的基礎人們常常說,&ot;時勢造英雄&ot;那麼是什麼樣的時勢才能造英雄呢一般地說,要具備這樣兩個特點:即宜人之勢和逼人之勢秦始皇善於在這樣的風浪中游泳,他在宜人的形勢中善採其&ot;宜&ot;,在逼人的形勢下善克其&ot;逼&ot;,表現了一個英雄人物的品格
第一,他敢於作出滅亡六國的戰略決策當時,秦始皇面臨著兩種抉擇:有人建議他勿滅六國,免盛極而敗;有的則建議他一鼓作氣,統一天下他自己也提出過&ot;山東之建國,可兼與&ot;的疑問歷史上常常有成熟的時機而被決策人物放走的事例,造成歷史性的錯誤,人們為此而長嘆例如長平之戰後,秦本可以一舉而滅趙,白起就曾這樣主張過,但是由於秦昭王的猶豫,這個時機悄悄從秦國那些達官貴人們的身旁溜走了秦始皇也面臨著這個問題,即像李斯所說的那樣:&ot;今怠而不急就,諸侯復強,相聚約縱,雖有黃帝之賢,不能並也&ot;我們決不能把李斯的話視為危言聳聽之論,因為當時的確是勝負未卜的在這樣的歷史轉折關頭,處於決策地位的人物決而不決或決而不當,常會使歷史走一段或長或短的曲折之路,這在歷史上是屢見不鮮的秦始皇在進行統一這個問題上英明果斷,當決而決,正表現了他的雄才大略
第二,軍事進攻與政治上的分化瓦解配合得巧妙得當我們縱觀秦滅六國的過程,秦始皇採取了遠交近攻,集中兵力,先易後難,中間突破,後掃兩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