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4/5 頁)
啊。”蘇軾大笑。辯才向蘇轍問道:“蘇施主,這茶還吃得慣嗎?”蘇轍點點頭。其實蘇轍受其兄影響,飲茶一直是用粉茶點飲,很少喝這葉茶,今日喝來,雖覺香美,亦感淡薄了些。
蘇軾向辯才道:“此茶雖好,但比起茶餅來,到底那個濃郁些。”辯才嘆口氣道:“龍團鳳餅固然精緻味佳,可是蒸搗晾曬的,卻苦煞了茶農。我這龍井茶雖則也需採炒,但畢竟工序簡單許多。”
蘇軾飲了一口茶道:“葉茶散泡,味道清雅,但對水質、煮水器具的要求也更高些。”
辯才道:“我們這裡雖是有龍井泉水,但煮水的鐵器易生鏽味,銅器易生腥味,實難避免啊。”
蘇軾開啟隨身帶來的布包,露出一隻木盒,抽去蓋板,裡面裝著一隻紫砂的提樑壺。蘇軾道:“這是我剛去宜興為法師試製的紫砂壺,用來煮水泡茶味道清純,法師可以一試。”辯才法師接過壺來,掛在銅製的壺架上,拈了幾塊松炭在底下燃著,煮了一壺茶水倒掉,才又重新添水煮沸。用這壺再次沖泡的茶,果然滋味更加清甜醇爽。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蘇東坡與兩位茶僧(3)
三人烹茶聊詩,直到傍晚時分,辯才和尚端出乾果和素粽來做茶點,又留二人晚齋。蘇軾道:“法師持‘過午’,晚上不進食,白陪著我們坐著也不好。再者不怕法師笑我俗,家中還燉著鮮筍,溫著好酒哩。”辯才一笑,也不強留,又勸他們吃了些茶食,方才慢慢地將二人送出山門。
三人在夕陽中緩步而行,雨慢慢下大了,小沙彌跑著送來幾把油傘。辯才撐開傘道:“去歲發水,民不聊生,田地茶園俱遭淹毀,百姓苦不堪言。今春雨稠,唉,不知還有怎樣的饑荒呢……”
蘇軾道:“去年水汛時;我已帶領百姓加築了堤防,今年剛過了元宵;又逐次加固了,料應無事。不然我哪敢坐在法師這裡喝一天的茶啊。”
辯才笑道:“東坡居士真菩薩也。”蘇軾道:“法師過譽也。”二人相視而笑;繼續前行。
蘇轍指著路邊的茶樹道:“這許多茶樹,逢春時採得及嗎?”
辯才道:“也就是我們寺中幾個僧人自採,附近的茶農有時也採些回家自吃。”
蘇轍道:“我與家兄雖是愛茶,卻從未在林間採過茶葉,眼看清明將至,不若來法師茶園中做一茶農!”
蘇軾道:“甚好甚好,聚集詩友一同採茶、製茶,至辯才師生辰時好開‘薌茗’茶會,到時施千僧齋、千僧衣,普請杭州百姓同飲一杯龍井茶,可不好嗎?”
辯才法師笑道:“這方是‘自做自喝’啊!”二人攜手大笑,隨從的小沙彌不由驚呼:“師父,您已經過了重溪橋了!”眾人回頭,才發現不知不覺間已經走過風篁嶺,破了辯才和尚退隱後不下龍井山的戒規。
辯才和尚停下腳步,轉身笑道:“杜子美詩中不是說過麼,‘與子成二老,來往亦風流’。”蘇轍笑接道:“故當建‘二老亭’以記之!”眾人聞言皆笑。
清明時節連日落雨,落雨時卻是不能採茶的。為了採茶,蘇軾、蘇轍兩兄弟在寺裡住了多日。是日春晴,正是採茶的好天氣,兩人隨辯才法師起了個絕早,揹著茶簍走了數里的山路去採茶。
到了茶園,已經有一些僧眾和附近的茶農在採茶了。辯才師父教他們用三指捏住茶的芽葉輕輕擷下,卻不能用指甲掐,掐下的葉莖會很快變黑,選葉又要選一芽一葉初展的。
兄弟二人跟眾人一起採茶,剛開始還覺得很容易、很簡單,可沒到一個時辰,就腰痠背疼得受不了了。背上沒裝多少茶菁的茶簍卻像有千金重一般,壓得兩個肩膀痠疼得緊。
蘇軾直起腰來,敲著兩邊肩膀道:“不行不行,我受不了了,咱們還是回去吧。”蘇轍也揉著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