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四十二章(第1/3 頁)
這次半島戰爭,為王家的門頭添了七塊紅色牌匾。但也為王家出了五個軍官,五個前途遠大的軍官。
不是像王冉那樣的後勤,除了王奕以外,其他的都是一線作戰部隊的。就是不知道他們會不會像王冉運氣這麼好。不僅能回國,而且還能留在BJ。
也是在這一年,發生了許多事情。最首先和王文武生活息息相關的就是票出現了。
在改革開啟後,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得以調動起來,在和平的環境下,農業生產快速恢復,隨後兩年裡,糧食產量大幅提升。到去年時,超過歷史最高水平,同時,經濟恢復工作也基本完成。
雖然糧食增產,但是糧食供應依然滿足不了糧食需求,到今年夏秋季時,出現了首次大規模糧食供應危機。這次糧食危機的成因複雜。
有總量供求矛盾,是指“糧食不夠吃”的總量問題依然沒根本性改變。首先,長期戰亂對農業生產的嚴重破壞,以及稅賦沉重,產生著歷史遺留影響。
其次是開啟大規模經濟建設,大量的農村人口遷移到城鎮,導致城鎮、工礦區的人口大增,這些遷移人口原本在農村,生產糧食自給自足,但進城後就變成了糧食“淨需求方”;此外,為滿足國家經濟建設需要,經濟作物種植區擴大,而那些種植經濟作物或畜牧區的農民也變成了糧食的“淨需求方”。
最後則是今年出現了較大面積的災荒,致使糧食減產,同時,受災區的人需要救濟糧。
但在王文武看來其實是糧食產量並沒有完全轉化為糧食供給。雖然糧食連續幾年都在增產,但由於農民以往長期處於飢餓或半飢餓狀態,但現在能吃飽了,農村的消耗比以前多了。
再加上農民對手中餘糧普遍存在惜售不賣的心理,主要是以往長期的飢餓狀態讓人產生強烈的儲糧備荒危機感,當然也有還有一些人試圖等待更高價再出售。
在農民對餘糧普遍惜售不賣的情況下,糧店收購糧食量達不到預期計劃,糧食供應來源不足,而城鎮等需糧民眾的需求量持續增加,糧店面臨購少銷多的糧食供應缺口問題。現在不少的糧店都出現排長隊搶購糧食的情形。
有些糧商也發現國營的購少銷多,死都要追求利潤的人,怎麼會放棄?於是便乘機囤購投機、哄抬糧價。
他們以高於國營收購的價格從農民手中收購餘糧,或者套購國營的糧食,然後囤積,等到國營出現脫銷時,就以高於國營的價格出售糧食,從中賺取差價牟利。
而需要糧的民眾,看到國營脫銷、市場糧價上漲後,因擔心糧食斷供或以後漲得更高,於是便跟風搶購糧食,進一步加劇糧食供應。
在如此情況之下,解決的辦法也很快出臺。主要的就三點。
一,在農村向餘糧戶實行糧食計劃收購,生產糧食的農民應在交納公糧之外,按國家規定的收購糧種、收購價格和收購數量將餘糧賣給國家。
二,對城市人民和農村缺糧人民,實行糧食計劃供應,即糧食定量配售政策。
三,禁止自由經營糧食。
率先踐行糧食計劃供應的城市,自然是作為首善之都的BJ。開始也只是印發了麵粉購買證,居民憑證購買麵粉。此後其他一些城市也陸續發行了糧食票證。
王文武知道這是一切的開始,到了後年隨著對油料、棉花、棉布採取了和糧食同樣的政策,因而,油票和布票也隨之發行,糧票、油票和布票三者結合,標誌著票證時代正式來臨。
其實一切的開始,只是因為物資的極端短缺,生活必需品供不應求,許多地方發生了饑荒。在這種情況下,不得不迅速在主要城市實行以票證為主的配給制,對必需品進行按人按戶的定量控制。或許一開始的設想票證制只不過是權宜之計,等待經濟好轉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