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為往聖繼絕學和百家發展方向(第1/5 頁)
第217章 ,為往聖繼絕學和百家發展方向
而在百家搶人之時,有一群人卻在看著這場景。
一個儒生有的感嘆道:“這樣的盛世場景當年在稷下學宮看過,只可惜學宮被秦人摧毀之後,現在已經是雜草叢生,只剩下一個遺址了。”
此人名伏生,他是孔門弟子轌子賤的後裔,伏生好學不輟,尤其精於《尚書》。秦始皇統一後,廣泛招攬天下人才,專門徵召了70名博士,伏生就是其中一員,擔任秦始皇的政治顧問。按照這種劇本,他大概也就是任勞任怨,好好工作,平平安安退休。
然而,計劃不如變化快。過了沒幾年,秦始皇發現很多讀書人不滿現在的治國方針,總是背後詆譭自己。大怒之下,下令“焚書坑儒”,將很多不合於秦朝政策的書都燒掉了,還殺了不少讀書人。好在伏生有先見之明,早就辭職回老家了。
伏生雖然帶著自己喜歡的《尚書》回到了家中,但是他迫於秦始皇的詔令,也不敢公開地讀書了,只能偷偷地把《尚書》藏在自己家的牆中,靠種地過日子。
又過了沒幾年,徐凡起義,天下大亂,齊地田儋也起義,秦軍和反秦義軍在齊地混戰三年。
殘酷的戰爭讓齊地烽煙四起。伏生被迫離開家鄉,到處避難,偶然之間伏生聽說自己的師兄孔鮒在漢國成為九卿之一,於是來到陳郡來投靠孔鮒。
孔鮒馬上寬慰道:“稷下學宮雖然被摧毀,我們還活著,稷下學宮的學問和精神依舊在流傳,看看現在的陳郡,各類書院百家,十步之內便可看到一名士子,文脈之興盛,遠超當年的稷下學宮。”
伏生聽到這話點點頭,陳郡計程車子的確多的有點嚇人,即便是市坊夥計也是手不釋卷,在陳郡他的確可以感受到稷下學宮那種自由的氣氛,諸子百家幾會全部都彙集在這裡,漢王也重視百家之人,漢國文化興盛是其他地方看不到的。
孔鮒其實覺得根本沒有必要爭這些,儒家的根基早就在漢國紮下了,等時機成熟,儒家就可以蓋過百家。
而後孔鮒得意道:“一個前所未有的文化盛世即便在吾輩手中實現。”
伏生聽完激動對孔鮒行禮道:“自從暴秦焚燒書籍,殺戮士子,天下的文脈凋零,師兄您這是為百家先賢繼承學問了,只此之功,師兄當為百家宗師。”
“以前師兄也以為這事情做不到,但只要付出一些田地,這事情真緩慢做成了,就像漢王說的再艱難的事情,只要我們再做,終有做成的一日。”
“師兄你這個大弟子還是這樣活躍呀!”伏生看到被士子群包圍的叔孫通笑道。
說句實在話,伏生很少佩服人,但極其佩服他這個師兄了,年近六旬居然敢加入義軍,儒生造反,他這位師兄算是開了先例了,他這位師兄算是踐行了以直報怨,即便這個仇人是始皇帝,而且運氣也極其好,隨便選一個豪傑,居然真選出了天下共主了。
孔鮒卻笑道:“這都是漢王的功勞,當初我也以為此事不可能,但漢王卻設計了學田制度,一點點艱難鋪開才有今天這個局面,現在整個陳郡10歲以下的孩童都進過小學,學童超過千人的小學有三所,漢國其他郡縣也在大量普及小學,加上科舉制度的鼓舞,即便是市井小販,也是手不釋卷。”
孔鮒也無奈笑道:“我這弟子什麼都好,就是太想要光大儒家學說了,看到其他學派行動了,總覺得儒家不動就是吃虧。”
始皇帝37年十月十七日。
孔鮒得意笑道:“漢王重視教育,這三年來漢國內的小學超過了千家,童生超過10萬人,而教導這些童生的夫子大部分都是我儒家之士,只等這些童生成年,天下學派加起來都不會比不上我儒家。”
孔鮒認為自己這個功勞可以趕超先祖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