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頁(第2/2 頁)
師&rdo;。如景宗元昊時主持 譯經的著名國師有白法信,惠宗時的國師白智光,西夏晚期譯經的蕃漢 法定國師,等等。法師之下,還有學有專長參予譯經的僧人。西夏統治 者組織人才在首都興慶府進行大規模的翻譯佛經。用西夏文翻譯佛經, 早在景宗元昊建國伊始,就命國師白法信主持翻譯工作。他以向宋朝求 1《長編》卷109,天聖八年十二月丁未。
2《長編》卷115景佑元年十二月癸酉。
1張鑒:《西夏紀事本末》,卷20,《諒祚淫狡》。
2王珪:《華陽集》卷18,《詔夏國主乞續大藏經詔》。
3《宋史》卷486,《夏國傳下》。
4《長編》卷179,至和二年四月庚子。
賜到的兩部漢文大藏經為底本,組成一個32人的翻譯班子,全力以赴地 將其譯成西夏文。惠宗秉常期間又命白智光主持譯經。至崇宗天佑民安 元年(公元1090年)先後用半個多世紀(53年)的時間,譯成佛經 帙,820部,3579卷。傳世的西夏文佛經,絕大部分譯自漢文大藏經, 但也有少量譯自藏文、梵文。如科茲洛夫自黑城劫走的約8000種西夏文 刊本和寫本,其中約佔80%的佛經,有的譯自藏文和梵文。
自仁宗仁孝以後,除了繼續根據需要翻譯一些佛經之外,則把主要 精力放在校經之上。據《過去莊嚴劫千佛名經》發源文記載: &ldo;後奉護城皇帝敕,與南北經重校&rdo;。
這裡的護城皇帝即仁宗仁孝,&ldo;南經&rdo;指宋朝輸入的《開寶藏》。&ldo;北 經&rdo;指遼刻《契丹藏》和金刻《趙城藏》,均為漢文大藏經。以南、北 兩種藏經版本為底本來進行校勘、核正,反映了西夏最高統治者仁孝不 僅重視佛經翻譯的數量,而且越來越重視質量。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