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九章 無以家為【求票】(第2/3 頁)
我漢軍士氣,亦為傳世之舉。”劉徹的聲音雄渾震耳。
“歷朝歷代,有哪些將領可入兵府,需請朝中百官聯合,從多個方面擬定,先形成名單。而後由陛下,兵家,還有夫子做最後議定。”
霍去病和劉徹一人一句,董仲舒最先明白過來,忽然感覺有些氣短,摸了摸胸口。
霍去病確實幫他推動兵府簡的事情了,但幫的好像有些用力過勐,把他的初衷改的面目全非。
請滿朝文武聯合議定,兵家和陛下負責給出最後定論,這性質就變了。
董仲舒感覺都沒自己多大事,且霍去病的說辭,讓他很難有拒絕的機會。
請劉徹來議定,本是董仲舒想說的話,被霍去病先說了。
他要是反對,就是不同意劉徹做最後議定。
這……豎子,著實可惱。
霍去病能看透董仲舒的目的,董仲舒同樣能看穿霍去病的用意。
他不僅贊同請兵家入兵府,且順勢擴大了規模,要將更基礎的部眾名諱也請入兵府,用來激勵全軍。
董仲舒準備拿來說服劉徹的,被霍去病先說了。
董夫子最初的意願是讓白羽直接將兵府簡進獻皇帝,讓兵家沒有反應的機會。
他再順勢推動,以皇帝為主來議定,拉劉徹背書。
過程中除了讓儒家負責主理,隨後還有第二步,就是推動兵府後,再推動儒家在各地形成文脈,也是類似兵府的方式,豎立的則是儒家先賢。
老夫子的私心是他自己也準備進入其中,享萬民供奉,從中獲取跨越夫子境,衝擊半聖的契機。
到時兵、儒兩家並存,但儒家把持文脈,輔政朝綱,以兵家為用。
如果將兵家看成是一把寒光四射的戰刀,皇帝是用刀的人,儒家則是握刀者。
這和董仲舒推行的儒家大興,“道之大原出於天”,自然、人事都受制於天命。進一步鞏固漢武帝的集權統治,而百學儒為首的思想完美統一。
他不是要排斥兵家,而是將兵家壓在儒家下頭,當成禦敵於外的工具。
霍去病選擇支援兵府之事,是因為知道董仲舒迎合帝心,搞中央集權,事情根本阻止不了。
那就換一種方式,往更合自己心意的方向推動,改一改。
儒家的三綱五常,教化民智,不能阻擋,只能順水推舟。
董仲舒想進一步奠定獨尊儒術的根基,兵家也湊一手,把好處分薄。
不過董仲舒主動推動兵府一事,事先早有充分準備,有些事是別人取代不了的。霍去病的提議雖然進一步擴大了兵府規模,還要給陣亡部眾立碑傳世,倒也不出董仲舒謀劃的範疇。
他暗地裡有些感慨霍去病的反應快,迅速把他的謀劃轉變的對兵家更有利,此外倒是能坦然接受:
“那就按冠軍侯所提行事,老夫也是如是想。”
霍去病好整以暇:“夫子想以儒治國,教化民智。而兵家主征戰,禦敵於外。只希望最終不會發展成以儒禍國,全力壓制兵家乃至其他各家流,重文輕武,羸弱難反,成為國之禍事。”
董仲舒笑道:“以儒開民智,如何會使國弱?”
你是沒看到後世儒家歪成什麼樣……霍去病心忖。
他不準備在這方面多爭辯,既然目的已達,遂起身告退。
具體的請兵家入兵府,先讓董仲舒忙活,其他最後再定。
霍去病起身時,忽然感覺面前黑影一閃,抬手接住,卻是皇帝劉徹沒好氣地扔過來一部竹簡:“你要慎言慎行,參你的簡書都遞到朕這裡來了,下次再有這種事,定當嚴懲。”
霍去病低頭瞅了一眼,是汝陰侯一脈,也就是隆慮公主找人參他。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