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百家修兵(第2/3 頁)
是長安勳貴家裡的年輕一輩,男女都有,身份最高的無非劉相這種皇親宗室。
霍去病身畔就是劉相,而劉相另一側的位置是個穿白色漢服,十六七歲的少女,青春洋溢,面板如同新剝嫩柳般,有一股活潑的氣質。
少女叫劉溪,她爹膠西王劉瑞。嗯,家裡一堆爛事,挺大的年紀喜歡男的小郎君。
劉溪倒是開朗和氣,見到霍去病眼睛彎成了月牙。
前太常張當居的長孫張霄遠,現任太常周平的侄子周延順等文官子嗣形成了另一個小圈子。
為首的是個面生的青年,身形筆挺,目光沉斂,眉峰濃如重墨。
這青年頭髮結冠,意氣風發,一身灰褐色漢服,安然坐在一張席位後,位置和霍去病遙遙相對。
霍去病進來,一干武將子弟像是找到了主心骨,都坐到他附近,和對面的文官子弟隔空對視。
兩夥人像是放在籠子裡的鬥獸,火藥味十足。
“你來之前,對面那些人賣弄學問,講經道古,議論成敗,還進行過一場兵策推演。”
霍去病不用問,劉相就開始竹筒倒豆子,解釋兩方人對立的原因。
所謂兵策推演,在長安是常態。
要知道上承春秋戰國以後,華夏這片土地上,戰爭一直是國家最重要的事,關乎生死,存亡。
“兵”是百家之一,但百家皆修兵。
所有的修行流派,三教九流各大家都繞不開兵家。
在長安勳貴之間,都愛議論個兵策,後世沒事就對詩詞歌賦,在這時候是不存在的,眼下儒家初興,詩詞歌賦還佔不到絕對主導的地位。
反而因為從春秋戰國一路打過來,幾百年間風雲變化,名將層出,光芒璀璨,議論兵事才是主流,幾乎各家都會參與。
而且這裡的議論兵事,並非後世那種純粹的紙上談兵。
孫子兵法中曾有介紹,議兵事也被稱作廟算,即在廟堂之上,以交戰雙方的客觀條件,來估算戰事勝負的可能性,並制訂作戰計劃。
講的是戰略運籌,決勝千里,以紙面實力進行推演。
更甚者還會以修行化氣,較量高下。
儒家想壓倒兵家,主掌廟堂,對兵家也是多有研究,若論紙面上的推演兵策,和真正的兵家較量亦是絲毫不輸,所以每有聚集,雙方爭執再平常不過。
儒家個個如鬥雞,誇誇其談,詞鋒犀利,以壓制兵家為樂事。
“對面那個為首的青年,你猜是誰?”
劉相興致勃勃的問。
話罷看霍去病連抬頭看一眼的興趣都沒有,自己咕噥道:“從小你就這樣,能不能給點回應?
對面那青年極有來歷,你莫要小瞧了他。”
見霍去病依然無動於衷,跟沒聽見似的。
劉相一副被打敗了的模樣,自己往下接:“那人是董仲舒董老夫子的弟子。”
霍去病哦了一聲就沒了其他反應。
董仲舒確實是個很了不得的人,儒家大成的代表。
霍去病五六歲的時候,劉徹曾下詔徵求治國方略,董仲舒在著名的《舉賢良對策中把儒家思想與當時的社會需要結合,並吸收了其他學派理論,建立了以儒學為核心的新體系,深得劉徹讚賞。
不僅劉徹深受其影響,後世儒家成為華夏社會的正統思想,影響長達兩千多年,和董仲舒有直接關係。
按儒家的修行品級,能稱夫子者歷代都不多見,已是近乎半聖,登上神壇的人物。
後世影響越大,儒家越深入人心,他的地位也將越高。
“大一統”學說,“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等主張,也都是他提出來的。
董仲舒即便後來辭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