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頁(第2/2 頁)
資源優勢,仍然可以把他們看作同一個陣營。然而3年後的2001年,華為的銷售額已經發展到255億元,利潤超過20億元;中興的銷售額達到140多億元,利潤57億元;大唐銷售額205億元,利潤3600萬元,而巨龍銷售額只在3~4億元之間,利潤為-9000萬元。此時,差距已經非常明顯。2002年以後,國內通訊市場已經難覓巨龍的身影,有關人士透露,巨龍僅靠前些年的海外訂單維持生存。儘管中國普天集團(其前身為中國郵電工業總公司,郵電工業總公司也是巨龍的大股東之一)曾分別於1996年、1999年(兩次)、2000年4次重組巨龍,人們也曾寄希望於中國普天能讓巨龍重現往日的輝煌,但結果中國普天自身也是業績不佳,經營狀況日趨嚴峻。
巨龍的敗落還有另外一個原因,就是缺乏一個長遠的發展規劃。巨龍研製出04機後,過於急功近利,在生產佈局上犯了短期行為的錯誤。當時全國生產04機的企業有20多家,每生產一臺就要給巨龍交技術使用費。對於技術擁有方,多生產1臺,就多收取一份費用,似乎沒有什麼不好。但這樣的佈局使技術、研發、生產脫節,銷售上各自為戰,弊端突顯。不僅技術支援趕不上對手,生產廠家之間也自相「殘殺」。當時巨龍的8家股東中,各有各的「王牌市場」,537廠佔據甘肅市場,513廠佔據東北市場,738廠佔據內蒙古市場,522廠在南方市場根基深厚。後來,04機技術發源地又將技術進一步「釋放」,生產銷售廠家增加了鎮江郵電廠、湖南省郵電裝置廠等5家企業。1994年成立之前,巨龍的問題是廠家之間互相打價格戰,成立之後,雖然採取了檔案、技術、銷售、管理、售後服務「五統一」,但競爭力也開始萎縮,使華為乘虛而入,直接殺入原本針插不入、水潑不進的「王牌市場」。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