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卷:封侯拜將 第184章 八國運動會53(第4/12 頁)
他不得,但也無法在公開場合上找他的茬。於是兩大集團的“老六”們在明面上依然對秦開畢恭畢敬,可暗地裡卻在刻意製造和等待一個將他一擊致命的機會。
又過了小半年,這個千載難逢的機遇終於悄悄到來:由於齊國經常欺負魯國,所以魯國決定和鄰居燕國結盟以尋求報團取暖,燕魯結盟之後,齊國囂張的氣焰確實得以遏制,但是由於燕國的北方與遊牧民族接壤,所以邊境時常受到滋擾。為了徹底打擊外族的囂張氣焰,讓他們在未來的幾十年裡都折騰不起來,當時的燕王準備秘密集結兵力對東胡來上一次大規模的突襲,以求殲滅其百分之六十以上有生力量,但東胡人以騎兵為主,而中原諸國當時大部分都是步兵,按照“步三平騎一,步五克騎一”的原則,燕國要想壓制住東胡的軍隊,則至少需要在戰爭中投入三十萬的精兵數量,而按照燕國現有的國力滿打滿算也只能湊出二十二三萬的樣子,剩餘的七八萬則只能外借……
魯國作為當時燕國最親密的盟友自然承擔起借兵的責任,為表“燕魯友好”的決心,魯王咬了咬牙,直接拿出了壓箱底的十萬大軍開赴燕國,隨時恭候燕王的任何調遣……
關於調配這十萬魯軍的將領人選,魯王也多次召開了秘密會議進行商討。
第一次會議:宰相推薦自己的弟弟王全智擔任,而安樂侯則力舉自己的侄兒姬存稠上馬,雙方各不相讓,一直爭吵次日凌晨,卻也沒個最後的說法。
第二次會議:宰相則想讓自己的兒子王多馬當先鋒,而安樂侯則力推自己的孫子姬思春打頭陣,雙方再次爭吵到天明,還是沒個最終的結果。
第三次會議:宰相和安樂侯這兩隻老狐狸終於露出了尾巴,他們出奇一致地推薦起秦開做此次援燕軍團的最高指揮官,並各自列出了秦開擔任將領的種種有利因素,魯王聽得是連連稱好,當即便在任命狀上簽字蓋印。下面關於軍隊先鋒的人選,宰相和安樂侯也都給出了一模一樣的提議,那就是讓新任的指揮官秦開來指派一位信得過的勇士來擔任,畢竟秦開在軍隊一直服役,他對軍隊的情況瞭解肯定比局外人更多。
這次會議末尾,為了讓各方勢力都能得到平衡,魯王決定將監軍和後勤保障官這兩個職位分別給予了安樂侯之孫姬思春以及宰相之子王多馬……
秦開擔任十萬魯軍的最高指揮官後,對手下的將士們要求更加地嚴格,而先鋒官這一職位經過層層考核和重重選拔後,也被秦開的小叔子秦由順利摘得。
過了不久,這十萬訓練有素的魯軍便雄赳赳、氣昂昂地開赴到了燕國……
來到燕國之後,這群身經百戰的魯軍立刻博得了現場貴族的滿堂喝彩。
接下來就是燕魯兩國軍隊混搭訓練,磨礪融合的時期,而兩國元首以及雙方軍隊的高階將領也在這段時間反覆商討著如何戰勝東胡種種策略。
經過三個月的磨合與討議,人員方面已然配合默契,而部署上面也已周密祥盡。
這時燕魯大軍的高階指揮官裡卻出現了兩個叛徒,他們將這次突襲東胡的計劃書全部出賣給了東胡的可汗。
這兩個人不用多說,想必聰明的讀者也已然猜的出來了,就是之前和秦開有過隔閡的宰相之子王多馬以及安樂侯之子姬思春。
王多馬和姬思春出賣情報,一方面可以為自己帶來額外的財富,另一方面可以打擊死敵秦開等人,還有更深層次的一方面就是削弱魯國的整體實力,當魯國越來越虛弱之時,面對內憂外患的魯王才會越來越倚重身邊的大臣。
因為做“空”魯國無非會出現兩種情況:
1、魯國虛而不倒,一直苟延殘喘,那麼兩個世家(宰相和安樂侯家族)在魯國的權力將會越來越大。
,!
2、魯國轟然倒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