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發酵(下)(第2/2 頁)
謂論跡不論心,無論令狐沖內心怎麼想、他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這都不重要,根本改變不了他做出過的“實際貢獻”。
這本身就是一個悖論,而且是無法調和的。從創造角度,是最初的設定就出了根本問題。
所以,最近幾年,嶽不群和令狐沖的形象幾乎要調換了,三個關鍵詞:責任感、擔當精神、實際能力。
實擊中了令狐沖的軟肋,無論是作為華山派大弟子,還是恆山派掌門,令狐沖的表現都與其身份、立場嚴重不符,實際都沒盡到真正的責任。
至於遇事就喝酒擺爛,更跟“擔當精神”八竿子打不著。
相反嶽不群,為了危機中的華山派“負重前行”,甚至不惜自割,更能讓人共鳴!
不過,這些暫時跟沈旭東扯不上關係,見了黃老師,他直接問了:“你對金庸武俠很瞭解?”
“基本都讀過…”
“《射鵰》呢?”
“《射鵰》當然也讀過…”
“有什麼見解?”
“…有一種孤獨感…”
“孤獨感?”
沈旭東想了想,然後道:“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這句話在郭靖身上成了反諷。年輕時候的郭靖擁有親人,擁有愛人,擁有師父,擁有朋友,擁有仇敵和煩惱。年老的郭靖就只剩下黃蓉和一座孤城。我看完《射鵰》,有種悵然若失的感覺…郭靖只有兩位師父和黃蓉了,而此後的路,兩人鴛盟雖諧,卻看不到前路方向…”
黃老師點了點頭:“《射鵰》雖然是英雄傳,但全文跟英雄毫無關聯,全書開頭,就是郭嘯天和楊鐵心在聽說書先生講金人的暴虐,結尾郭黃二人並騎而行,一路上淨是荒草枯骨、兵火餘燼的破敗景象…很悲壯的!”
“對的,我想,郭靖的內心是有一絲絲茫然的。”
“知道我為什麼問你對《射鵰》的看法嘛?”
沈旭東突然想到了什麼,然後試探性問:“…張繼忠要拍《射鵰》,找編劇?”
“…對,待會見了黃主任,讓他推薦一下你…”
沈旭東皺眉,然後道:“老師,《射鵰》不需要編劇吧?”
“不需要?”
“按照原著拍唄,《射鵰》是金庸武俠裡最標準答案的一本,敘事結構就是一部典型的英雄成長史詩。忠良之後,國仇家恨,少年意氣,英雄美人,高手隱士,神功秘籍,江湖詭譎,爾虞我詐,大軍西征,金戈鐵馬,是非善惡,華山論劍…武俠該有的元素,《射鵰》都有了,我完全想不到能加什麼東西!”
就是,你要說其它作品,可以刪減、修改,那沒的說,但是《射鵰》…
實在想不到要怎麼改…
“按照原著改,也要編臺詞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