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頁(第1/2 頁)
&ldo;兒臣謝父皇指點&rdo;,朱棣心頭一陣輕鬆,本以為朱元璋會訓誡自己,沒想到父皇居然不是非常反對自己的圓桌。&ldo;兒臣回去就去訪他,這個人兒臣聽說過,是歸塵先生的門下,頗負盛名&rdo;。
武安國沒想到自己離開幾個月,伯文淵的文章居然流傳到了京城,看來風行北平的復古運動影響逐漸壯大。一年來,在對北平儒學復古方面,郭璞和他下了不少功夫,在郭璞看來,漢後的儒家歪曲了聖人本意,需要正本歸源。而武安國心中卻認為,所謂復古,其實不過是借了聖人外殼的革新,這種革新明顯帶有功利色彩,並且有北平商人的背後支援。不然也不會有人出錢大肆印刷這賠本賺吆喝的書。師承大儒汪克寬(明初鴻儒,主修元史)的伯文淵顯然比他的老師和同門向前邁進了一大步,把儒學推上了一個新臺階。
正在胡思亂想間,聽見朱元璋對太子說道:&ldo;昨天你母后勸我不要難為宋濂,說民家為子弟延師,尚以禮全終始,天子之家不可不尊師重道,我想也有道理,已經派人把他放了,不再追究他和胡維庸的關係&rdo;。武安國連忙回過神來,繼續聽堂中正題。
只見太子眼睛一紅,起身施禮,口中稱謝。朱棣、武安國二人趕緊站起來,閃到一邊。朱元璋扶兒子坐下,看著朱標欲言又止的樣子,嘆了口氣,說:&ldo;你心地純厚,甚和為父的心意,但治國不能以婦人之仁,國家的法度,不是帝王憑親疏遠近就可以變更,謀反乃重罪,宋濂去年已經不再為官,所以未必知道胡維庸的陰謀,可以網開一面,但其他人則不可枉縱。立法要嚴,才能讓百姓信服,如果輕易就赦免重罪,恐怕將來人人都要以身試法,此乃取禍之道,不是英明天子該做的&rdo;。
朱標低頭不語,趁父親轉身回座的時候滿懷歉意地看了武安國一眼,搖搖頭,露出是愛莫能助的表情。朱棣見話題談到了謀反案中眾大臣,趕緊插話道:&ldo;父皇,兒臣有一事要啟奏&rdo;。
&ldo;講吧,說過不是朝堂了,不必多禮。但若是重複昨天的求情就不必了,我已經說得很明白,老四,你剛毅果決,是個為將之才,想必不會說這無用之言吧&rdo;。朱元璋見兒子說話客氣,以為又是求情之事,心中約略有些不悅。
&ldo;不是,兒臣想向父皇辭行,明日就和武將軍乘船趕回遼東去&rdo;。朱棣笑著回答,突然轉變的話題讓所有人微微一愣。
&ldo;這麼快就急著走&rdo;?朱元璋有些意外,話語中露出不捨之意,兒子回來沒幾天,這些日子整天忙著平亂,父子之間都沒吃過一頓家宴。想到遼東戰局未定,曹振等人偷襲高麗王都也沒訊息,的確需要派人去主持一下大局,微微頷首,曰:&ldo;遼東未定,你的確也該去了,朕再留平遼侯些日子,等此間事了,再派人去協助你&rdo;。見朱棣有些躊躇,知道他不願將武安國留下,朱元璋又替他分析道&ldo;遼東也不會出什麼大事了,湯老將軍足夠讓李成桂裹足不前。況且朕看那李成桂的樣子也不像真要過江。聽探子回報,高麗王大權旁落,朝政全由崔李兩家把持,兩家勢均力敵,互相忌憚,所有其朝中才沒出亂子。你們在遼東把崔家給打殘了,估計李家要有所動作,若不是無法向民間交代,我看這姓李的小子弄不好要演一出陳橋兵變給大夥看看&rdo;。
朱標、朱棣和武安國俱是一驚,三人從來沒有懷疑過李成桂明知難於過江還要屯傾國之兵於江上的目的,一直以為他要決一死戰,所以都認為朱元璋臨陣抽調震北軍回京過於魯莽。聽了朱元璋的分析,心中不由的打了個冷戰,國難當頭還要圖謀不軌,人性險惡如斯。
殊不知中華文化包羅永珍,自古以來在政治陰謀方面獨樹一幟,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