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頁(第1/2 頁)
沒幾個人參與!怎麼可能?朕怎能相信這小子的胡言亂語。
說是不信,但他心裡明白武安國說的在理。沒有引經據典,不空談仁義道德,也不求自己法外施恩,只是舉出一個個例子說明大部分臣子的無辜,駁倒自己一個個殺人的理由。自己威脅也好,利誘也罷,這小子居然油鹽不進。
&ldo;既然太師李善長這樣的重臣都會被冤枉,那被冤枉的尋常官吏更不在少數&rdo;!
&ldo;錦衣衛根本拿不出這些人勾結胡維庸的切實證據來,要證明一個人有罪,必需有確實的證據,否則他就是無罪,陛下聖明,想必不能容忍在我大明出現&l;莫須有&r;的罪名&rdo;。
&ldo;不問青紅皂白,先認為人有罪,被關在監牢裡的人怎麼去找自己無罪的證據,找來了,先入為主的官吏會相信他嗎&rdo;。
&ldo;陛下怎能判斷揭發的人不是為了領賞或洗清自己而誣告別人,三木之下,但求速死,要什麼口供要不出來&rdo;。
&ldo;胡維庸為相多年,為國選材,這幾年新任命的官員有幾人不是出自他手,他們是奉我大明皇命徵召而來,又不是奉胡維庸私人命令徵召,憑什麼就認為他們是胡的同黨。&rdo;
&ldo;律法的威力在於恆定和公平,不在於殘忍,不能因為人君的好惡而任意加重刑罰的等級,否則要這法律有什麼用&rdo;。
&ldo;不,不是寧可錯殺不能錯放。而應該是寧可錯放不可錯殺,放了他們,如果將來的確發現他們有罪,陛下還可以再把他們抓回來;如果殺了他們,將來發現他們冤枉,砍下來的腦袋可縫不回去&rdo;。
&ldo;君視臣為草芥,臣必視君寇讎,陛下殺這些人不難,只怕寒了天下人的心,再沒人真心願為大明效力。縱使胡維庸等人有罪,其家人有什麼罪,那些僕人只是混口飯吃,有什麼罪,才幾歲的孩子有什麼罪&rdo;。
&ldo;當年陛下等高一呼,驅逐韃虜,百姓嬴糧而景從,現在我大明如此殺人,與蒙古人何異。&rdo;
&ldo;人血畢竟不是水,陛下忍心看著它滔滔匯成河&rdo;?
這些話如重錘一樣敲打著朱元璋的腦袋。從來沒有人和他說起過這些,自己發怒時,臣子們只會匍匐在地上哀求寬恕。
胡維庸一黨狼狽為奸,這幾年內外勾結把自己變成瞎子,聾子,瘸子,好不容易才一併剷除了,又怎能不斬草除根。可這小子非要強出頭,偏偏他的話又好像很有道理。
最令人生氣的是,這小子望著自己的眼神和所有人都不一樣,看不到一點兒畏懼,那明澈的目光幾乎能看到人的心裡。自己每一條殺人的理由剛一說出來,就被他擊中要害而駁倒,越是這樣,越讓人生氣。
朱元璋忘不了當他最終暴怒而把硯臺砸向武安國後,對方的表現。
&ldo;大膽,竟敢如此對朕說話,你眼中還有朕這個皇帝嗎&rdo;?見武安國根本就沒有閃避,直接被硯臺砸中的額頭上鮮血噴湧而出,縱使看慣了鮮血,朱元璋此時也變得有些外厲內荏,畢竟此人兩度救過兒子的命,畢竟此人身後還有一萬虎狼之師。
誰知武安國只是擦了擦額頭上的血,淡淡的笑道:&ldo;陛下如果不愛聽,我大可不必說,我孤身一人,這些曾與陛下同生共死的大臣與我毫無瓜葛。況且陛下自己想毀大明基業,關我武安國屁事&rdo;。那語調,那表情,那不屑的目光,讓人發瘋。
挾一國威奈一匹夫何?非匹夫,此國士也。
&ldo;皇上,請喝碗蓮子羹&rdo;,一個溫婉的聲音恰到好處的在朱元璋耳邊響起。回過頭,他露出一個勉強的笑容,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