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頁(第1/2 頁)
「來人啊,還不請董大人去屋裡坐好,可別讓董大人在接到聖人旨意前昏了過去,那可就是大不敬了!」張子嬰還在添油加火。
「董大人,你可知皇上此刻正在朝聖殿等著我北禁軍的鐵證送達?」張子嬰在走之前留下了最後一句,似有暗示。
董石林被夫人扶著,氣到渾身顫抖。
電石火光之間已經明白了這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張子嬰的話分明暗示了北禁軍的所有行動是皇帝親指,那這份所謂的鐵證也是皇帝想要看到的。
董石林想明白了皇帝的心思,當時就心如死灰。
即便他沒有貪汙軍餉,卻仍然被判了斬立決。
當朝一品大員,沒有三司會審,沒有簽字畫押,就直接被鋃鐺入獄,連帶整個董府主子下人共十八口人就只過了三天全部被斬首示眾。
董石林從詔獄走出經過長安街到達菜市口時,路邊有很多百姓圍觀指指點點。
但是他們指指點點的物件並不是董石林一家,而是對著張子嬰和北禁軍。
張子嬰最近在京城飛揚跋扈,到處抄家搜府,不管多麼清白的大善人都別想從他手裡全身而退。
無論錢財銀器還是古籍珍畫,但凡從他手裡過一遍就不可能再放回去。
只是沒想到如今的文臣之首內閣大員也栽在了他的手裡。
董石林在押到刑場後,看著周圍圍著的眾多百姓,三日滴水未進,滿頭白髮未曾梳理,雙目血絲遍佈,一身狼狽不堪再無往日高位上的姿態從容,回憶從太宗皇帝期邁入仕林,經歷了十年在位荒淫中庸的高宗帝,直到心胸狹隘弘文帝上位,他一生謹慎愛權卻也算為官清廉,卻最後不得善終。
在臨刑前董石林看著相濡以沫數十載的夫人今日就要與自己共赴死,不禁滿心荒涼悲愴。
今日日暮窮途,也算見識了世態炎涼,曾經的門生無數如今卻無一人來送,連上路的送行酒都是周圍的老百姓送的。
回憶往昔,董石林難掩一腔悲怒,他舉起送行酒向著人群大聲喊:「皇帝不仁,北疆難守,扣軍糧克軍餉,殺忠臣除良將,自毀江山,大夏必亡!」
他沒有喝下這碗酒,話說完後把碗「啪」的一聲摔在地上,任由它四分五裂,肆意發洩著內心的憤慨。
話落,劊子手也紛紛就位了,董府上下十八口人轉瞬之間便血濺高臺。
董石林身死之前當眾留下的話也留在了百姓的心裡,在這日之後也被人在民間悄悄議論。
因為董石林的死倉促而疑雲密佈,朝中曾有人要求公開案卷卻被張文遠父子打壓,原跟隨董石林的舊部很快就被打散,外調的外調,流放的流放,隨著張氏父子和沈傑在朝聖殿的對異黨的排擠清剿,弘文帝終於把朝堂緊緊握在了手裡。
內閣大學士三人缺倆,弘文帝直接取消了內閣,提沈傑為丞相,張文遠為副相,進一步集中了中央皇權,所有奏摺皆直入御書房,從此再無內閣先批之例。
董石林的死幾乎可以代表在京中唯一支援平陽軍力量的消失,在自開國以來華夏皇室就防備打壓武官的背景下,平陽軍為國徵戰的同時也如履薄冰,失去董石林意味著平陽軍在北疆戰場將面對更不利的局面。
這一切都發生在夾道劫殺之前,但是葉澤清卻沒能及時收到京城的密報,生生錯過了可以救董石林的所有機會。
劫殺發生後他也靠近過城門,卻警覺的發現城門處的搜查不同尋常,所以並沒有貿然進入,而是在仔細考量後消失在京城與寒山之間。
而寒山夾道兩方共有十多萬人的遺骸留在那裡,事情也不可能掩蓋過去。
很快平陽軍五萬鐵騎葬身寒山腳下,護國大將軍隨之消失的訊息傳遍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