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頁(第1/2 頁)
公元前1012年,大衛統一以色列和猶太兩王國,定都耶路撒冷,國勢達到鼎盛。在其子所羅門統治時期(前972‐前932年),建成了耶路撒冷第一聖殿。這時的以色列雖不能憑武力稱霸,卻也能以外交和經濟聯絡而成為西亞南疆頗負盛名的繁榮之邦。但好景不長,所羅門死後,國家南北分裂,以色列定都撒馬利亞,猶太則仍以耶路撒冷為都。由於埃及、西臺已衰,亞述尚未興起,兩國對峙局面維持200年之久。由於兩國爭鬥,國王為政暴戾,階級分化劇烈,人民痛苦不堪,猶太教得以誕生。當亞述帝國已成氣候並大軍壓境之時,自鬧分裂的兩個小國便難以生存,從此開始了猶太人苦難的歷程。
公元前721年,亞述國王薩爾貢二世攻陷撒馬利亞,滅了以色列,並擄走27290人。南方的猶太國靠耶路撒冷的堅固城防雖倖免滅頂之災,但仍臣服亞述。從此以色列民族不論南北皆不斷處於外部強國鐵蹄的蹂躪之下。公元前586年,新巴比倫國王尼布甲尼撒摧毀了耶路撒冷城,聖殿遭洗劫焚毀,猶太王被挖去眼睛,繫上鎖鏈,舉族解送巴比倫,在那裡度囚徒生活達半個世紀,這就是著名的&ldo;巴比倫之囚&rdo;。幸運的是,新巴比倫王國國運不長,公元前539年即被波斯消滅。波斯人出於進攻埃及需拉攏人心的戰略考慮,把猶太人送回巴勒斯坦,允許他們在耶路撒冷再建聖殿、恢復家園,遂使猶太人更堅定了猶太教信仰,認為上帝確實照顧他們這個飽受苦難的民族。這一歷史演變對猶太教的發展具有關鍵意義:在苟存之際,猶太人把擺脫苦難的願望寄託於宗教信仰;在奴役生活之中,藉助上帝堅定回鄉復國的信念和決心;在波斯人允許他們回歸後更以此動員群眾,維護民族生存。於是猶太教便成為猶太民族的護身符和汲取力量之源泉,至今猶太教的一些規儀仍然瀰漫著歷史的回聲:如猶太婚禮最後一項必讓新郎將一隻酒杯猛摔於地,以紀念耶路撒冷聖殿的毀滅和猶太人的流亡;每日晨昏祈禱之前必先念《聖經》詩篇第137首,以紀念巴比倫之囚;安息日及節日祈禱前先念詩篇第136首,以紀念重返家園謝神恩惠……這體現了猶太教信仰與民族生存之間的血肉聯絡。
對猶太人來說,可真是&ldo;苦海無涯&rdo;。經過亞歷山大大王的入侵、托勒密王朝的管轄和塞硫古王朝的統治之後,猶太人所生息的巴勒斯坦地區於公元前65年又被羅馬鐵蹄所滅,猶太人的國家不復存在。羅馬帝國設猶太省,對猶太人進行壓榨和奴役。繁重的苛捐雜稅和官吏的暴戾無道激起了當地人民的強烈不滿。羅馬在猶太省總督弗洛魯斯的胡作非為和暴行直接引起了公元66年猶太人的反抗起義。
猶太人起義的主力是城市貧民、中層市民和農民,狂熱黨徒傑羅特和短刀黨徒西卡里領導了這次起義。起義軍消滅了耶路撒冷城的羅馬敵軍和地方貴族,並佔領該城。公元66年11月,羅馬遠徵討伐隊和諸屬國國王的軍隊均被起義軍徹底擊敗。於是,尼祿皇帝派大將韋帕薌統領大軍6萬人徵討猶太起義軍。公元67年,羅馬軍隊侵入加利利地區,遭到6.5萬猶太起義軍的頑強反抗,未獲成功。公元69年,韋帕薌當上羅馬帝國皇帝,遂命其子第度全力進攻。公元70年4月,羅馬大軍圍攻耶路撒冷城。為保衛這座聖城,起義軍民英勇戰鬥,作出巨大犧牲。第度竭盡全力始得破城,接著便對猶太人進行殘酷鎮壓,被釘在十字架上處死的起義者不計其數,被賣為奴者達7萬之眾。據說整個猶太戰爭中起義人民死難者達110萬,耶路撒冷古城橫遭蹂躪,聖殿被洗劫一空,七寶燭臺等聖物被運往羅馬。羅馬曾為紀念這次勝利建立凱旋門。但是,起義軍的反抗鬥爭仍未中斷,即使在公元73年最後一座堡壘馬薩達要塞陷落之後的數十年間,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