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第3/5 頁)
允寧道:“他是五皇叔舉薦到戶部的,很有些學問見地。侄兒常約他敘談,以長學識。”
承錦點頭道:“既是外臣,你們且聊。我到裡面坐坐,也順便長點見識。”說罷,拿了自己那隻茶杯,繞過木屏風進了內室。
允寧愣了一愣,便命那宮監去請東方。少時,東方進來。允寧站在席案邊施禮道:“讓先生久等了。”東方還了一禮,允寧便請他席案旁坐了。
“那天殿下說想看看民間雜文。我在昨晚在夜市上看見一冊書,寫得還過得去,拿來給殿下看著玩吧。”東方遞過一本書來。
允寧這回總算是像個十四五歲的少年了,接過來笑道:“那可好了,我讀書累了也好消遣。”他拿起書來翻了兩頁,道:“前日老師令作一篇新文,題目是《里仁》。我不曾在民間住過,沒有鄰居,正不知要如何破題呢。”
(里仁:鄰里的仁德。)
“那便要看殿下如何立意了。”
“當然是要論仁德之美。”
“仁德有何美?”
“這……可使人行端步正,成仁人君子。”
東方搖頭:“殿下,世上聖人無多。我輩效仿先聖,是要使自己有所得,有所悟。若只一味仁德,而不明白這個道理,活過一世也不過是一個好人。所以‘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智?’此句正好破題。”
(那句破題的意思就是:鄰里要有仁德才好。選擇的住處,沒有仁德,怎麼能夠變成一個有智慧的人?這個話彷彿是老孟說的,青某人架空,就不寫典故出處了。)
允寧欣然點頭道:“不錯,這句便是好的。”
“其實鄰里相處,便和人與人相處是一樣的。有這樣一個故事,說是一個人丟了斧子,便疑心是他的鄰居偷了去。他存了這樣的心思,第二天看到他的鄰居便越看越像賊,認定是那位鄰居偷了他的斧子。然而又過了一天,他在自己家找著了斧子,才知道自己冤枉了別人。”
“所以一個人單憑自己的念頭就對他人妄言生意是不對的。即使對自己沒有什麼損失,對他人也是不公平的。世上的人常常不自覺地說出這種話,做出這種事。是以君子當三思而後行,以免作那些輕佻之言。”東方說著,不明含義地微笑,將坐席旁的一把雕花象牙摺扇拿起來,順手放在案角上。
承錦在那屏風後,倚了柱子聽他二人說話。此刻聽得一陣憤怒,險些將茶杯給打翻了。他說得那麼道貌岸然,那麼冠冕堂皇,那麼字正詞嚴,承錦恨不能出去跟他辯上兩句。
只聽允寧道:“你這樣一說,我倒也覺得是的。平素看那些丫鬟僕役時有鬥口吵鬧,只因為他們不明白這個道理,總是以自己的意思為準。”
東方微笑道:“殿下如今明白了這個道理,若旁人這麼對自己,便可視若狂言亂語,不予理會,也不必生氣了。”他說完,站起來,“時候也不早了,我今日抄了些公文,還要回去理出來,這便告辭了。”
“你這就要走?”允寧也站起來,忽想起承錦還在後面,也不便多留東方,只得黯然道:“先生的道理總是讓人受益非淺。前日聽了你一席話,讓我釋懷不少。”
東方安慰他道:“仁德固然能給人智慧,困厄能給人更大的智慧。殿下若能從中有所得,便不辜負人生之意了。”
允寧聽了,笑道:“我明白。我送你出去。”兩人一前一後出了院子。
兩人才一出去,承錦從那隔間裡轉出來,心中甚是不平。一回頭要坐,忽發現自己那柄象牙摺扇放在了案角上。她坐下來,拿起那扇子,四面一看,回想了半天,才記起剛才彷彿是忘在了坐席旁邊了。承錦不由得發起愣來。
*
東方回到王府時已近中午。
他進到自己住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