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韃靼寇邊(第2/2 頁)
潘璜倒並非是反戰派,此人歷任各部侍郎、尚書,經驗豐富老道,因此更多是就事論事。
丁汝夔很不滿,兵部管打仗,戶部管錢糧,天經地義,你現在拖老子後腿,還理直氣壯!
“萬歲,臣以為潘尚書此言差矣!韃靼人屢次寇邊,予取予求,視我軍如無物。沒年都劫掠財務、百姓無數。
我大明子民,淪為蠻夷之奴僕,讓人泣血痛恨。若我軍不抓住時機,痛擊一次,只怕這種情況會無休無止!”
丁汝夔如此激烈是有原因的,他連寫了《備邊十要及《退虜長策,上奏摺想跟嘉靖商量商量怎麼和韃靼人打仗的事,但嘉靖卻毫無反應。
後來他才得知,這些心血,都讓嚴嵩扔進廢紙簍去了。可他還不敢告狀!
這些年,大家已經達成了共識,在嘉靖面前告嚴嵩的狀,那就是找死,所以丁汝夔只能忍了。
可韃靼人這麼一次次的打下去,自己這個兵部尚書早晚成為最大的背鍋俠,因此他只能奮力一搏,希望一勝遮百敗。
丁汝夔的政治嗅覺還是很靈敏的,雖然他不知道,在本來的歷史上,自己明年就會成為嚴嵩的背鍋俠,給拉到西市咔嚓了,但他現在就感受到了危險。
嘉靖微閉著眼睛,誰也不知道他在想什麼。嚴嵩也是不動如松,君臣倆就像在比賽木頭人一樣。
趙文華出來了,作為嚴嵩的嫡系,他很會替嚴嵩把握節奏。雖然打仗和工部看似不相關,但由於打造攻守武器需要工部的參與,因此他發表意見也很正常。
“丁大人所言有些偏頗。我大明天朝上國,自有屈人之兵的氣勢。堅守不出,讓敵人無計可施,也是上策。
下官在工部,頗知如今朝中銀錢匱乏。這且不說,工部在各地修建,騾馬所用糧草,也常常匱乏。
若調集大軍,人吃暫且不說,調集大軍草料也不是一兩天的事。難道馬靠一路放牧吃草去打仗嗎?”
丁汝夔大怒,但知道趙文華的表態其實是代表了嚴嵩,不好大罵。另一方面,趙文華所說,也並非全是強詞奪理。
騎兵最重要的其實不是人吃的糧食,而是馬吃的糧草。千萬別把這兩件事混為一談。
普通的馬可能吃草就能活下來,但要想讓馬乾活,就必須加料。戰場衝殺的戰馬,更是需要最好的料。而最好的馬料,就是高粱。
高粱不是主糧,在各地都是為了釀酒和餵馬配比著種的,種的最多的地方也就是山東。
若是平時,尚可慢慢收購,慢慢轉運。但此時兵臨城下,兵馬調動何其快捷,哪有時間等著你收購運輸?
說句不好聽的,就是現在馬上有人跑到山東去收高粱,山東離大同路途遙遠,也是萬萬來不及的。
因此丁汝夔語塞,此時一個眾人都很陌生的人站了出來,人高馬大,聲如洪鐘。
“凡是當盡力而為,爭吵何用?韃靼人一人雙馬,來去如風,哪次也不會給我們太多的準備時間。
難道我們因此就永遠閉門不出,任由他們在城外燒殺搶掠嗎?城牆之外,難道就不是我大明的江山子民了嗎?”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