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頁(第1/2 頁)
攝像機已準備好,曲頌調整位置後躺在地上,安然閉目。
這是電影末期一場戲,一言以蔽之就是男主殉情。
「action!」
江秋十……不,是姜行舟。
姜行舟慢吞吞地走過去。
姜行舟來到曲頌的屍體前。
腳尖踢了踢她的手。
他好像沒什麼表情,又好像要哭出來了。
曲頌按照計劃死了,下一步……對,下一步該把她弄到路邊。
然後那個老頭會按照既定的計劃,路面打滑,剎車失靈,他一定會開車撞向路邊最粗的那棵樹以防發生車禍,他也一定會提前從駕駛座的窗戶上跳出來,這樣他就發現不了副駕駛那一側的大樹旁靠著自己女兒。
隨後的爆炸,會把一些細節證據毀滅。
死亡時間誤差在一小時以內,只要沒有屍檢……不對,法醫不會去屍檢的,作為家屬,只希望曲頌能夠入土為安,不會聽殺人犯的解釋,這只是一場普通的車禍,為什麼要屍檢呢?
最終只會有一種結論——曲頌是被自己父親開車撞死的。
姜行舟已經想好了結果。
他臉上帶著奇異的笑,邊碎碎念著自己計劃蹲下去,手上帶著醫用手套防止指紋洩露,他要抱起曲頌,然後放到指定地點。
不知道為什麼,姜行舟整個人都在顫抖,最後連手指尖都顫抖起來。
他下意識去摸曲頌的臉。
他戴了橡膠手套,隔著一層的手感仍舊溫軟,他看著一動不動的女友,突然愣住了。
戶外難以現場收音,季導邊指導拍攝邊解說。
「姜行舟心裡只想著計劃,他沒有料到,自己真的產生了這樣的情感,他一直不屑一顧的情感。姜行舟一直以為,他在騙曲頌,也不是完全欺騙,他覺得自己對曲頌是有感情的,可是這點感情,剛好用於做欺騙的幌子。」
「可是現在計劃達成了,姜行舟才模糊地意識到,曲頌到底有多重要。」
這一段放在原著裡文字表述很有感染力,各個階段的心理描述極多,人心本就是複雜、矛盾的。但是如果要影視化,這一段的效果就會很難體現,一個前期偽裝的惡人到大結局突然大徹大悟,只會讓觀眾覺得莫名其妙,強行正能量。
編劇改編以後,除了將前期姜行舟「感化」的情節增多以外,這一段劇情也刻意拉長不少。
姜行舟自殺,放在劇本里短短五個字,臺詞亦只有零碎幾句,其餘全靠演員自己發揮。
這就更考驗演員功底,能否透過短短一分鐘,讓觀眾看出這個人物合理的、複雜的變化。
三人討論了很久,決定先拍一條試試。
……
姜行舟本該是要將她抱到路邊的。他的眼神、他的動作、他的表情……無一不在掙扎。
右機位的攝像拉近,放大了特寫。
這些微的顫抖,從指尖,到唇瓣,連瞳孔都晃動的厲害。
最終,姜行舟的眼神徹底崩潰。
彷彿有一層膜從他身上揭去,顯露出新生的,不敢示人的真心。
一種名為悲愴的情緒,一點一點地湧上來,凝成水珠,充盈於眼眶。
「我……」
姜行舟哆嗦著嘴唇。
他終於清醒過來,自己幹了件多麼愚蠢的事。
他一直自詡生活在黑暗中,卻沒有察覺,最後一絲光正是被他親手葬送。
姜行舟的那滴淚,終是沒有掉出來。他抱緊了懷裡的人,螢幕特寫中,男人瘦削身軀不斷顫抖,喉嚨裡溢位難以抑制的痛苦又絕望的嗚咽,像失去伴侶的孤狼。
「……曲頌……曲頌……我都做了什麼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