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部分(第3/5 頁)
徹底損失和大修、中小修的平均比率為5::3。因此第一種和第二種統計的數值比較接近,但也容易混淆。本書引用的蘇軍大戰役和戰爭階段中的戰車損失(不包括小戰鬥和戰役),大多來自《蘇聯在二十世紀的傷亡和戰鬥損失》一書,其基本是採取這兩種形式,即統計徹底損失或者加入大修戰車。
而涉及到一些具體部隊,有時會列舉包括中小修在內的損失。
德軍一般公佈的都是徹底損失。一些部隊報告會列舉某個具體時間點的在修戰車數量。和蘇聯相比,德軍徹底損失的戰車比率較低。以1943年11月為例子,德軍失去戰鬥力的戰車有2591輛,其中徹底損失只有787輛。空戰中常常出現飛行員在擊中敵機後失去目標,就將其算作戰果的事情,而實際上對方卻得以帶傷返航。坦克戰鬥中此類情況更常見。在蘇聯資料中,常常有一次戰鬥下來就擊毀德軍幾十輛坦克的記載,從德軍的可用戰車數量統計來看,卻也未必是吹牛。只是這些被算作戰果的坦克,往往幾個小時內就修復了。
另外,戰車損失統計還會受到戰場態勢的影響。很多受損戰車會被丟棄在失地。有些被炸燬,有些則被敵方繳獲,但也有收復失地後重新奪回的情況。1943年夏季前,蘇聯人就在東線南部收復地區回收了大量坦克。庫爾斯克戰役期間,蘇軍丟失的陣地在短時間內收復,同時也收回了一些受損戰車,其中也有可以修復的。這也是蘇軍一些野戰報告和戰後的總結資料差異巨大的原因之一。
但德軍重型戰車損失卻也最為嚴重,徹底損失數為107…108輛。包括14…15輛“虎”式坦克,58輛“黑豹”坦克,35輛“菲迪南德”坦克殲擊車,損失率達26%;而四號中型坦克徹底損失率只有16%,三號坦克和強擊火炮僅有6%;除了3輛噴火坦克外,德軍沒有損失輕型坦克的記錄(也可能是沒有上報)。顯然,中輕型戰車因為得到重型戰車的掩護,損失率較低。
在德軍重型戰車中,“虎”式坦克因為防護全面、火力強大、可靠性相對較高,而且往往由最好的坦克手操作,發揮的作用最為明顯,損失率也較低。而沒有車體機槍掩護的“菲迪南德”由於被投入陣地攻堅戰,損失嚴重。但這種坦克殲擊車對蘇聯坦克壓倒性的火力裝甲優勢也得到了證實:“菲迪南德”顯然更適應反坦克機動防禦,而不是進攻。
曼施坦因攻勢停止:“城堡”終結(6)
“黑豹”的表現比較有爭議。儘管在第48裝甲軍全部595輛坦克強擊火炮(含15輛“虎”)中,“黑豹”坦克僅佔200輛(34%)。但該軍截止到7月15日擊毀或俘獲的559輛蘇聯坦克中,被“黑豹”擊毀的卻有269輛(48%)!大批蘇聯坦克被“黑豹”在1500…2000米距離上擊穿,1輛KV重型坦克甚至在3000米距離上被摧毀。而T…34只有在600米距離才能擊穿“黑豹”的側面。
但另一方面,和四周裝甲都很雄厚的“虎”相比,“黑豹”的側後還是顯得相對薄弱,給冒死攻擊的蘇聯坦克手提供了相當多的機會。而且作為一種新戰車,“黑豹”可靠性也不高。截止7月12日,徹底損失的31輛“黑豹”中,被紅軍炮火擊毀22輛,航空炸彈擊毀1輛,地雷炸燬3輛,掉進反坦克壕溝1輛,因為機械故障丟失4輛。7月20日,徹底損失的58輛“黑豹”坦克中,56輛燃起大火,其中49輛完全燒燬,7輛車體比較完整,在7月19日被紅軍俘獲;2輛由於發動機起火而報廢。修理的“黑豹”坦克中,85輛可以在前線修理,16輛需要送回德國大修。
在損失原因方面,根據德軍中央集團軍群報告,損壞坦克69%是被穿甲彈和炮彈摧毀,3%毀於地雷,11%由於機械原因或者履帶被毀,13%陷入泥潭或者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