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頁(第2/2 頁)
想到這裡我飛一般沖回宿舍,連忙開啟電腦看wu415是否給我回信。遺憾的是,郵箱中空空如也。算了,既然對方不給進一步的提醒,我就自己查吧。
我把從博物館拿回來的那些圖片全部攤放在桌面上,試圖從中尋找些蛛絲馬跡。我堅信,文字描述的歷史是被修改後的歷史,而文物所呈現的歷史才是真實的歷史,因為歷史的烙印一定會深刻體現在這些文物之上‐‐無論後人發現還是沒發現,這些烙印都是不容篡改的最好證據。
我不停地調整著眼睛與圖片間的距離,想從不同的視野和角度尋找有價值的東西,我甚至藉助了放大鏡。對一個常看古籍的人來說,放大鏡是不可或缺的工具。
突然,我從一張圖片中發現了異常。這張圖片是斜著拍攝的,因此可以同時看到司母戊鼎的正壁和東側壁。透過肉眼和放大鏡,我發現東側壁的紋飾和正壁的紋飾很不一樣‐‐正壁的紋飾與鼎身渾然一體,而東側壁的紋飾能清楚地看出是後來鑄接上的。
古代鼎的製作過程基本是這樣的:首先,按照預先設計的鼎的樣式、大小等要求製作泥範,也就是模子,然後按照不同的金屬配比把金屬汁灌入泥範,過段時間鼎就成了。鼎上的紋飾是在泥範製造過程中製作的,也就是說,事先將紋飾雕刻在泥範上,這樣金屬汁注入後紋飾與鼎身便已成一體,無須後來單獨雕刻、鑄接。
司母戊鼎除東側壁外,其餘所有的紋飾都與鼎身為一體,顯然是在泥範製作過程中就完成了的,而東側壁的紋飾明顯偏厚,有些地方還可以看出錯位的痕跡,顯然是後加上去的‐‐就像是衣服上縫了一塊補丁一樣。
這立刻引起了我極大的興趣。毫無疑問的是,商朝人有能力製作完整的鼎,那為什麼這個鼎上要縫塊補丁呢?補丁的作用只有兩個‐‐修補和掩蓋。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