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六章 匪夷所思的古董(第1/2 頁)
每一家文物管理單位都會有庫房,早了不知道,80年代一直到90年代中期,各文管單位的的管理實際情況是怎麼樣的呢?
當時各地的文物管委會庫房裡,雜七雜八收上來的文物、老東西多如牛毛,連副省級城市的博物館都擺不下其中的絕大部分,更不用說縣一級的文管會了。
99.9%的縣城是沒有博物館的,最精品的文物上送,而相對普通的東西只能在庫房積灰。
但老百姓送來的、建築公司挖出來的、廢品回收站送來的……一段時間後,庫房就會到必須清理的地步!
等到90年代初開始,縣級單位也會弄出文物商店,那些實在堆不下、還能用、又不是太上綱上線的老東西,不是被熟人、關係戶拿走、買走,就是放在文物商店出售。
很多都是白拿!
張楠在90中期進過一家縣級文管會的庫房:地下室裡亂七八糟堆滿東西,玉器、瓷器、雜項…什麼都有。當時隨意堆在地上的銅錢都有上千公斤,他就論斤秤了20幾斤宋錢,也就當時廢銅市價的2倍。
結果過了一年,託關係再去那個庫房,結果發現:除了些地裡挖出來的瓶瓶罐罐還在那,別說那上千公斤銅錢不見蹤影,裡邊是什麼都沒了!
連大量清代、民國時期的盤盤碗碗都不見蹤影!
乾淨的能餓死老鼠!
一問,全在文物商店賣了!
“賣了?”
張楠會信才有鬼呢!
就文物商店那個銷售量,根本賣不完!而且都是一個圈子裡的,能不明白裡邊的彎彎繞繞?
不是內部人自己白搬空,就是像自己這種關係戶低價大批次買走。
至於錢?
誰知道在哪?
而且這麼幹還不犯規!
對於古董而言,那會真是神奇的時代。
……
這邊張楠還在和農博升聊天,“對了,農館長,你們庫房裡還有當初留下的西洋古玩嗎?”
“還有些,不過那間小庫房我都有10多年都沒進去過了,記不清楚具體還有什麼東西。”
庫房裡有什麼東西,農館長大體上都記在腦子裡。
農館長50年代從蘇聯學成歸國,因為人才難得、全國都沒幾個,沒幾年就當上了展覽館的館長,年輕有為。
特殊時期雖然也吃過點苦頭,但還是給抗住了,這館長一當就是30年!
甬城作為華夏最早被迫開埠的幾個通商口岸之一,西方文化、建築進入的非常早,在清代時就非常多!
破四舊那會,整個甬城的某些西式建築也一樣被掃蕩,至於裡邊的東西?
全進了庫房!
什麼叫“某些建築”?嘿嘿,不好說,意會明白就好。
堆著也不是個事呀?那玩樣那時候又沒用,哪有展覽館裡放那些玩樣的?
那就賣吧!
一套全新的西洋瓷器5塊錢,一個直徑40多公分的西洋粉彩大湯盤2塊錢,至於勺子、不成套的盤碗什麼的,幾分、幾毛一個不等…擺開了在單位院子裡開賣。
路過的行人看到都能買。
當然,銀子做的一些東西是不賣給個人的,那要上交銀行,貴金屬嘛。
使用痕跡明顯、沒人要的最後都堆庫房了,而那些新的、能夠日常用到的瓷器日用品什麼的,基本上賣了個七七八八。
這個“新”只是代表器物使用痕跡不明顯,不是“年紀”的意思。
要知道,當那些東西被運到華夏時,很多其實就是有年頭的老玩樣。
那些被私人買回去的盤盤碗碗,比供銷社裡賣的瓷器要稍微便宜一些——可不是買回家收藏,那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