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頁(第2/3 頁)
擔心皈依後會像出家人一樣什麼都不能做,而不敢皈依。有這種想法是因為不瞭解皈依的戒律。
皈依的戒律是釋迦牟尼佛為了讓凡夫最初趨入佛法而制定的,內容非常簡單,也很容易守持,可以說任何一個心中尋求解脫的人都應該能做到。
皈依的條件中最主要的就是對上師三寶生起不退的信心,任何情況下,哪怕是自己的生命受到了威脅,也不捨棄上師與佛法僧三寶。有了這樣的信心和決心,就具備了皈依的基本條件,可以皈依。
如果在皈依時心裡對三寶沒有真實的信心,只是在形式上磕個頭、領個皈依證、得到一個法名等等,我想這還不能算是真正的皈依。在藏地,人們手裡並沒有皈依證,但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都是非常虔誠的佛弟子,對上師三寶具有堅定的信心。所以大家在皈依時,首先應該讓自己真正具足對三寶的信心,而不要過分強調形式上的東西。
我們平時所講的皈依三寶,是指皈依佛、皈依法和皈依僧:
皈依佛是將本師釋迦牟尼佛以及與釋迦牟尼佛一樣證得無上正等覺的十方三世諸佛,如阿彌陀佛、藥師佛等,作為自己修行路上的唯一導師,除佛陀以外不尋求和皈依其他任何導師。
皈依法是將釋迦牟尼佛為利益眾生而傳承下來的八萬四千法門,全部作為自己修學的方法和道路,包括漢傳、藏傳以及南傳佛教的所有教法,除此以外不尋求其他的方法和道路。
皈依僧是指將釋迦牟尼佛教法下的出家人作為自己修行路上的道友,除此以外不尋求其他的道友。具體地講,小乘佛法中,出家人四人以上可以稱作僧團;大乘佛法中,一個開悟的出家人或者在家人也可以稱為僧寶。
皈依三寶以後就正式進入佛門,成為一名真正的佛弟子。
進入佛門應該開始修持佛法,如果僅僅是進入佛門而不聞思修行,正法很難融入我們的相續。
在修持佛法時,首先應當生起出離心。出離心是對六道當中所有的享受與安樂沒有希求、貪戀之心,只有希求解脫之心。這非常重要,沒有出離心,我們所做的善法功德不會成為解脫之因。
生起出離心後如果能像米拉日巴尊者那樣將世俗的事全部放下,一心修行,當然是最好的,但一般人很難做到,不僅是在家人,就是一些出家人要做到這一點也很困難。如果不能將世俗的事全部放下,心裡也一定要明白:解脫才是自己這一生最重要也是最終的目標。然後,一步一步地修行,這樣堅持下去,對世間的執著與貪戀就會慢慢減輕,最終得到解脫。
比如我們去拉薩,首先一定要將到達拉薩作為最終目標,然後一步步向著拉薩前進,不管遇到什麼違緣,也不改變最初的發心,這樣,總有一天我們會到達拉薩。相反,如果一個人把財富、地位等當作自己的人生目標,不管你表面上修持什麼法,解脫肯定是沒有希望的。
生起出離心後,還應該在出離心的基礎上培養菩提心。菩提心是指在皈依或者在將來行持善法時,不僅僅是為了自己的解脫和安樂,而是發願為了所有眾生成就佛果而皈依三寶、修持佛法。沒有菩提心,我們是不會成佛的。
剛進入佛門的人立即就生起菩提心會有些困難。華智仁波切在《普賢上師言教》當中,告訴我們一些修行菩提心的方法,比如大家可以先從自己的家人、朋友開始觀想,對他們生起菩提心與慈悲心;然後慢慢地推及普通的與自己無關的人,對他們也生起菩提心與慈悲心;最後要對傷害過自己的敵人也修持菩提心與慈悲心,這樣一步步修行,最終自己的相續中肯定會生起真實的菩提心。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